行程介紹:
一、14:30霞海城隍廟集合
二、永樂町、貴德街。
三、王有記名茶。
四、霞海城隍廟。
大稻埕為過去台北古城商賈聚集之地,集合迪化街南本雜貨、永樂町布行等政商名流匯集區域,為台北早期文化發展代表地之一。
霞海城隍廟香火鼎盛,日治時期民間信仰中心。
經過中午豐盛的餐敘之後,下午接著仍由梁兄安排的文建會申請的解說老師鄭麗真老師擔任解說導覽老師,先由香火鼎盛的霞海城隍廟開始。
霞海城隍廟應是供奉城隍爺,但目前卻被月老給喧賓奪主,來此地幾乎是求姻緣的較多,班上當場就有三人拿出姻緣紅線可見其幅員之廣,且業績有多優,城隍爺被塗滿金身,據說城隍爺可醫病,而答謝方式即將金箔塗在被治癒之處,而從城隍爺身上的金箔可見,他醫術較高明的位置,應該是眼睛與膝蓋。
說文解字,大稻埕之意,乃是過去大家公眾的曬穀場。當時不僅商賈名流聚集,還有文人雅仕,政治角力之地,李春生、蔣渭水、顧正秋…等都在此留下歷史足跡。沿著大稻埕廣場,湘帝燕窩、屈臣氏,沒想到現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屈臣氏竟然如此早就進台灣卡位,牆上雕有一條龍一隻麒麟,還非常明確的標示「龍麟伴塔為記,別人不得冒效」,說明著版權所有,不得仿效喔!
位於屈臣氏對面的7-11,上面有著如同鮑魚的圖騰,二旁還綴有草花徽飾,象徵著當時商行華麗且輝煌歷史。
接著到「王有記茶行」其歷史亦為久遠,有記名茶來自鐵觀音茶原始故鄉--福建安溪,其先祖敬輝公西元1890年在廈門開設「王有記茶莊」。第二代王孝謹先生,1907年渡海來台,在當時台灣茶業集散重鎮大稻埕設立精製茶廠,加工精製台灣北部包種茶到泰國。第三代王澄清17歲來台接手,負責台茶採購、精製加工等外銷事宜;孝謹公轉居泰國,專責市場行銷。到了民國60年代左右,台灣經濟起飛,內銷市場飲茶人口大幅增加,又因為各項茶藝文化的推動,飲茶的質與量水準普遍提升。為因應市場趨勢,第四代兄弟遂合作於民國64年在台北市濟南路2段67號開設第一個內銷門市。
以推廣茶知識為經營宗旨,秉持澄清君指示「以道德良心來經營茶業」,頗獲消費者好評;目前該店由老二王端國接手負責。爾後又於長春路89號分設門市;目前該店由老四王端祥負責經營。而位於台北市重慶北路2段64巷26號的精製茶廠,已轉型為開放式生產、銷售與教育兼具的綜合型賣場。(關於有記名茶簡史摘自有記名茶網站)
在裡面老闆親自解說帶領大家說明茶的分類,還有製茶的過程,最為精彩莫過於茶葉烘焙過程,如同機房重地般,使用龍眼炭的炭火烘焙室,像考古遺址般,舊舊的竹編茶桶,深深的洞穴,還有旁邊一列解說圖示,可見到老闆的用心,老闆熱心照顧著客人,一邊忙著解說,一邊還要忙著張羅生意,看著旁邊二位老神在在的師傅,手裡忙著「揀茶」,歲月的熟練技巧,而麗莎姊姊趁此機會問道解惑,師傅非常熱心,只要你向他詢問,他都滔滔不絕的傾囊相授,看來熱心解說,是有記茶行的特色囉!
大稻埕當時茶行全盛時期,在亭子腳下專職揀茶的婦女可多達1000多位。
這裡將台灣茶文化推廣,同時之間可見到不同的族群,有說著英語的解說人員,還有日本團客,當天二樓還有免費的南管演藝,上樓安靜的觀賞,望著這間有著歷史的建築,我極喜愛看他的天花板,井然有序的木頭排列,還有三翼的懸吊式電風扇,到處都吹拂著古樸的香氣,樓梯的轉角處還有一個用細細的竹管所串連的竹簾,非常精緻有趣,牆角一個玻璃箱裡面裝有一個普洱柱茶,標記著65 kg民國五十年代的外銷包種茶,回到精緻明亮的賣場,喝上一杯老闆泡的冷泡茶,非常甘甜美味,有著濃濃的人文氣息與傳承美善的香氣。
逛完也血拼完了茶葉,回到霞海城隍廟依然是香火鼎盛,特地進去感受一下善男信女祈求姻緣的虔誠,而外面的香爐,老師說一般都是對內拜,但是此處卻是對外拜,方向有點錯誤,但是看見此地姻緣的成功機率,我想大眾應該已經不介意了吧!實在有趣!
最後在大稻埕廣場非常知名的杏仁露享用中,劃下完美的句點。
最後離開前往圓環搭車時,發現一處巷弄中,在電視美食節目所見到的路邊攤日本料理亭,真是一個驚喜,意外的收穫,但肚子已裝不下任何食物了,只好下次再專程來此探探。
有記名茶網站:http://www.wangtea.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