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生週報-95/08/20

老少之間

經文:提摩太前書五章1-2                              胡忠銘牧師
提多書二章1-6

前言:

    每年大學聯考放榜後,許多年輕學子將會在開學之後踏入校園,開始一連串的大學生活。相對的,也有許多畢業生將踏入職場,開始他們的工作。然而,在新鮮人陸續投入學習與工作的情況下,想必會為學校和社會帶來一股新的氣象,但亦會因為年齡、生活背景、價值觀的不同,產生老鳥與菜鳥的「老少」觀念之隔閡。這樣的現象,從下列這一段佚名俏皮短文,可以略見一二。

一九七○年代的人是「為生活而工作」。

一九八○年代的人是「為工作而生活」。
一九九○年代,則是「為快樂而工作」。

一九七○年代,很多同事會主動來問你:「今天有沒有加班?」有的話他就很高興,趕快加班,可以多賺點錢。
一九八○年代,變成你要去跟部屬拜託:「今天加個班吧!」可是大多數的同仁還是會配合。
一九九○年代,你拜託他加班,他會跟你說:「不行,我今天有事。」

基於此,本文乃以<老少之間>為題加以探討,好讓我們面對如此的景況時,知道如何以對。

.代代之間

    過去,人們在談論「一代」(generation)的時間時,往往是以二十年作為一個階段。然而,隨著時代的快速變遷,以二十年作為一代的計算,已經難以成立,特別是資訊、電子產品日新月異,凡事講求速度的今天,一代的時間,往往只有幾個月,甚至只有幾天。變化速度之快,從汽車兩年小改款,三年大改款,四年出現全新造型,以及電腦在幾年間,就從95982000XP……迅速往上提升,便可清楚見著。

    以前,我出門幾乎都不帶行動電話,免得電話接不完。直到有一次,在台北開完會,順道前往新竹帶領聚會時,我才感受到行動電話的方便性。當天,我從台北搭火車前往新竹,原本,時間應該可以趕上該晚的聚會,但不知何故,火車開到桃園後,一再地延誤,導致無法趕得上聚會的時間,使我在火車上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還好,我身旁坐了一個放假外出的阿兵哥,手上拿有一支手機。原本,我不好意思借用,但眼看時間已經來不及,只好硬著頭皮,向他開口。這位阿兵哥答應之後,還服務到家,幫我撥完電話號碼,才將手機拿給我。連繫完,向阿兵哥道謝之後,才放下心中憂慮遲到所帶來的沈重壓力。有了這一次的教訓之後,每次出遠門,我都會隨身攜帶手機,以備不時之需。

    一天早上,我準備搭飛機前往玉山神學院開董事會,內人幫我將手機放在手提包,還特別叮嚀,她已將手機調為「閉鎖」,若要撥打電話,則必要先「開鎖」,才能使用。可能是急於出門,也沒有問清楚內人如何開鎖,就匆忙的乘公車前往機場搭機。

    飛機起飛之前,空中小姐都會一再地廣播,要求所有乘客,將隨身攜帶的電子用品全部關機。聽到廣播,我隨即遵照規定,拿出手機,準備關機。無奈的是,「舞弄」了老半天,手機竟然無法關機。緊急之餘,我只好向空中小姐求助。空姐接過手機,仔細端詳後,微笑的告訴我:先生,您可能很少用手機吧!其實,您的手機並非無法關機,而是關機之前,要先開鎖,才能啟動關機系統。聽到空姐的解說,我不好意思的回答說:由於我是四年級生,用電子產品的智商,比起六、七年級,甚至是小學生都低!

開完會回到家後,我將這件糗事講給兩位女兒聽,結果,小女兒大聲的笑我說,爸爸竟然連關手機都不會!

每次看到中小學生拿起手機,就玩起電動玩具、傳簡訊、拍照片、存資料,而自己只會撥接電話、開機和關機,其他什麼功能都不會用時,心中真的會有一股跟不上時代的感慨!

過去,「代溝」一詞被指為是代與代之間,在觀念、行為、態度上所出現的差距。然而如今,「代溝」已不單只是時間、觀念、行為、態度上的差距問題而已,不瞭解新一代的生活模式和習性,對日常所需的現代化電子科技產品毫無所悉,也會是一種嚴重的代溝。猶如處在資訊時代的今天,不會用電腦、手機、MP3、數位相機之類的東西,不但會跟不上時代,也會成為電子科技產品的文盲,無法和外面的世界接軌,這樣子的代溝,是不分年齡,也不分學歷的。

.EF

    一天,我受邀在所兼課的大學和同仁團契分享。當天,我乃談論到時代變遷下,新、舊人類之間的對話與溝通之議題。聚會完後,和校長漫步在校園時,他除了感謝我的分享,啟發他一些新的思考外,還給了我一些回應,同時加上些許補充。他說:在時代變遷下,我自己當一位大學校長,實須瞭解時代與社會變遷的趨勢,同時明白年輕學子的想法,才能和師生相處,帶領他們往前行。但除了你剛才所提到的舊人類、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新人類和EXYZ世代之外,現代的社會,已經進入到了所謂的「F世代」。

    聽到校長的回應後,回到家裡,我隨即下功夫找尋F世代的相關資料,因在此之前,我對於F世代的典故,所知不多。探究之後,我發現,「舊人類、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新人類與EXYZ世代」等形容詞,已經是二十世紀的歷史名詞。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上述所說的形容詞,已不敷描述時下年輕人的特質,必須再加上「F世代」才夠用,也較為貼切。

    以前,學者常用Electronic(電子的-擅用電腦、手機、MP3CD Player、數位相機之族群。)、Emotional(易動感情的-偶像崇拜,從而引爆的消費熱度與產品忠誠度。)、Egocentric(以自我為中心的-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我行我素。)、Exigent(苛求的-重視包裝,重視外型與形象。)等形容詞,來訴說「E世代」的種種特質。

E世代一詞被世人熱烈討論多年後,美國知名的《柯夢波丹》(Cosmoplitan)雜誌,於年前又進一步提出了「3F 女人宣言-Fun(樂趣)、Fearless(大膽)和Female(韻味),藉以訴說現代新女性堅持自我,又懂得適時妥協;懂得愛,更懂得愛自己;瞭解成功不在於你有多少作為,而在於你認識了誰。人脈是通往財富與成功的門票。」因而刺激學者發展出「F世代」一詞,即除了「3F 女人宣言」所提出的形容詞外,又加諸了Freedom(主張自由)、Fantasy(懷抱夢想)、Future(放眼未來)等詞彙,藉以形容現代年輕一代的特質。

的確,現在大學生著實是「F世代」的最佳寫照,因蹺課與遲到的情形相當嚴重,邊上課邊吃東西的大有人在,邊上課邊聽MP3的亦不在少數,還有手機一響,就到外面接電話,聊起天來,忘了上課時間,更有的乾脆不來上課,寧願被死當,也在所不惜。

上學期,我在大學兼課,上了兩個不同科系的通識課程,我發覺,認真的學生還是很認真,混的學生還是很混。上課的第一天,就有多位同學無故缺席,可能是學生知道我是牧師,對他們非常客氣的緣故。幾個星期過後,缺課的人逐漸增多,甚至連輪到得上台報告的人,也遲到將近半個鐘頭之久,讓我領教到了「F世代」的學習態度。然我必須在此聲明,並不是我的課枯燥乏味,也非乏善可陳,保證教學活潑、內容豐富、電腦影音生動,認真上課的學生,都會覺得不虛此行,獲益良多。為 能盡到 老師的職責,我乃請班代代為轉達關心之意,要他們下次上課時,向我訴說缺課的原因。

隔一個禮拜,混的同學還是不當作一回事,依然缺課,連要上台報告的同學,也遲到二十分鐘。失望之餘,我乃使出無言抗議的手段,上完一節課又過二十分鐘後,便提早下課。臨走前,我頗不高興的,要同學轉達曠課的學生,下個星期找我說明原因,否則,點名曠課超過三次,一律死當。

第二個禮拜,經常性曠課的學生紛紛來到教室,不好意思的道出了理由,有的說睡過頭,有的說身體不舒服,有的說忘記上課時間,有的說不想上課,還有一位說不知大學畢業以後要作什麼,更有人說想棄選。妙的是,有一位調皮的學生所持的理由竟然是,由於老師是牧師,充滿著仁慈的心,應當不會當學生。聽到這些千奇百怪的理由,真教人啼笑皆非!

為能挽救曠課節數已超過死當門檻的學生,我乃開出下列三個條件要他們選擇:一.死當重修。二.由 任課 老師寫信,請校長和教務長簽名,寄掛號信告知家長,孩子在校讀書曠課相當嚴重。三.寫曠課報告,內容一定要坦白敘述曠課的心情,以及蹺課是否會有罪惡感。結果,有一位女同學聲稱,在父母的壓力下,非得邀她插班考國立大學不可,不得已,只好蹺課,在宿舍裏研讀插班所要考的專業科目。聽到這樣的理由,我還是奉勸她,必修的科目還是要過,否則,即使插班考的專業科目成績達國立大學的標準,但成績單上有一科零分,還是會被質疑,甚至被淘汰,由備取者遞補。

從經常性蹺課之學生所提的報告中,我發覺,這些老是愛蹺課的學生畢竟還有「良心」,不但「知罪」,而且也都擔心父母親知道會憂心,還算稱得上孝順,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差,只好全都放他們一馬。

.保羅的提醒

事實上,老少之間的代溝問題,不只現在才有,在保羅的時代,也存在著相同的問題,只是現代的社會,在科技日新月異,加上資訊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情況比以前嚴重,更加明顯而已。

被稱為教牧書信的《提摩太前後書、提多書》,是保羅寫給他所鍾愛的兩位年輕牧者-提摩太與提多的信件,內容乃關乎以弗所和革哩底教會,牧養問題的處理方法。信中,保羅除了提醒兩人要有高超的品德、謹守真理、抵擋異端、遵循禮拜的秩序外,還教導他們如何與各種不同年齡和性別的人相處。

    保羅提出十分實際的意見,勸勉提摩太:「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勸少年人如同弟兄;勸老年婦女如同母親;勸少年婦女如同姊妹,總要清清潔潔的。」(提摩太前書五章1-2)也同時提醒提多:「但你所講的,總要合乎那純正的道理。勸老年人要有節制、端莊、自守;在信心、愛心、忍耐上都要純全無疵。又勸老年婦人,舉止行動要恭敬,不說讒言,不給酒作奴僕,用善道教訓人;好指教少年婦人,愛丈夫,愛兒女,謹守,貞潔,料理家務,待人有恩,順服自己的丈夫,免得神的道理被毀謗。又勸少年人要謹守。」(提多書二章1-6節)

    從保羅寫給兩位同工的信中得以看出,保羅要「少者」面對「老者」時,當用尊重的態度,謹守分寸,不可對他們口出「老廢仔」、「老古版」、「食古不化」、「死不變」等穢言,要視他們如同父母親一樣。相對的,「老者」面對「少者」時,自己必須先清清潔潔的、端莊、節制、自守、不說讒言,在信心、愛心、忍耐上純全無疵,也當視他們如同兄弟姊妹,做他們的榜樣,勿動不動就指責他們「不知死活」、「一代不如一代」、「三代累積,一代開空」,以免他們意志消沈,走極端。若遇有紀律、犯錯、情緒上的問題時,不管是用責備、規勸、處罰的方法時,也都要視他們如同親人,在愛中進行。

結語:

坦白講,以前,我真的很不喜歡EF世代那些穿低腰牛仔褲、露出肚臍、肚皮和內褲頭的女孩子,也很不喜歡整天講手機、將頭髮染成五顏色六色的學生,更不喜歡看到刺青、掛鼻環、理光頭、將頭髮留得很像女生的男生。不過現在,我已經逐漸能夠接受上述這些EF世代的奇特現像。無可否認的,在接受之前,自己也是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調適才改變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時代快速變化的今天,人若不時刻求知、求新、求變,鐵定會跟不上時代,也會和上述所說的EF世代,產生嚴重的代溝。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在閱讀過保羅叮嚀提摩太與提多有關「老少之間」的功課後,我們也必須明白,老少彼此間若存有時間與價值觀上的隔閡,在看不慣對方,而快要出現敵對的狀態時,不如先以朋友與親人的態度出發,實踐保羅所強調的:「少者」必須對「老者」加以尊重;「老者」則當以身作則,教導後輩,用接受、包容、溝通、力勸,在愛中進行,才能調整彼此間的差異和隔閡

 

 

 

∮德生簡史∮                    蛻變期

1982-1991                                      摘自德生教會40週年特刊
1982年初,陳播春牧師受聘到德生教會牧會時,雖年紀尚輕,但為人柔軟,
講道與文章也很好,同時他熱愛寫作、時常探訪、主日證道的內容新穎豐富,
頗受會友的歡迎,所以當時的教會發展得相 當順利,會友間的凝聚力也相當
高,可以說是德生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高峰點之一。
德生教會在當時陳牧師與會友的同心經營下,教勢發展得相當順利,而陳播春
牧師為求靈性與專業上的再突破,於是向小會提出再進修的申請,在獲得小會
的通過後即前往美國中華歸主神學院攻讀 牧範學 博士,並於一年多後順利取
得學位歸國,並繼續德生的牧會工作。
在陳牧師出國求學的一年多中,教會事務全由當時的長老輪值當班,而牧師在
美國一年多的學費、生活費也都由德生教會支付,在這沒有牧者的一年多中,
教會上下全體一心,所以在會友的人數,並沒有因牧師的不在而有所影響,相
反的,更因為牧師的不在而使得教會同工間更緊密的聯合。
1982年初,德生教會在牧師、長執與會眾共同經營下,教會發展與人數的增進
有相當的進步。而陳牧師有感於當時教會的整體美觀與實用性,乃邀請林良彬
執事將當時的舊禮拜堂做一番室內設計的美化和裝飾,因而吸引了19811982
年教會無牧者期間,以及邱牧師後期所流失的會友回籠。惟可惜的是,當時的
台灣教會普遍對於「宣教觀念」(missionary-statement)尚未有前瞻性的
洞見,牧者只一味的停留於關顧羊群的牧會工作上,較缺乏宣教的眼光及教會
長遠的發展目標。雖當時的德生教會並沒有清楚的宣教方針,但卻充滿著建堂
的異象。
建堂異象的產生,乃因昔日的舊禮拜堂面積只有50坪 ,又經過了三次向前、
向後的延伸和增建,且主日學教室在地下室,社青團契和主日學合班上課則在
加蓋的四樓鐵皮屋,夏天天氣炎熱、蚊子又多,師生非常辛苦。此外,在這期
間,所有的設備和隔間可說都是東拼西湊,並沒有整體性的規劃。雖每一次開
會時,都會有人提出重新建堂的構思,然總有較保守的長執,在會中提出不同
的看法而作罷,使得建堂事工一直延宕。然在聚會人數與日俱增的情況下,
禮拜堂已經無法容納,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通過決議,決定建堂。感謝的
是,1983417日 ,終於召開了第一次德生大樓籌建委員會。
1988年時,德生教會第一任牧師邱天登牧師驟然過世,119日 在德生舉行
告別禮拜,有感於邱牧師對德生教會的付出與貢獻,乃決議以教會葬的方式來
悼念邱牧師,同時也提供十萬元負責邱牧師的喪葬事宜,這也是德生設教以來
第一次的教會葬告別式。
事經多年的籌備,於1987年首次召開教會重建委員會時,本由吳紹輝長老負
責建築組部份,但到了1989年,吳長老謙說年事已高,而改由陳泰安長老承
接建築組負責人職務。
198951828日之間,連續召集了有關人員開會討論各項建築功能,瞭
解各團契的需求,直到74日 取得共識(如;主堂、副堂、各教室、辦公室
的分配,婦女團契的廚房設備...),終於擬出了初步草案。草案訂定後,
將其交付蘇希宗、朱有三、謝中原三位建築師起草設計。198992日 在
小會中,針對這些草圖簽選投票,結果12票全數通過,由謝中原建築師作細
部設計。為了因應高雄市全面實施容積率(當時左營、楠梓已開始實施),
樓板面積將受限制,便提早申請建築執照。在各委員討論時,陳瓊讚長老提
議將地下室挖深到B4B5,但由於基地面積僅208坪 ,且地形不甚方正,若
挖得太深,不僅會加重成本,建築時間也會拖長,還會擾及鄰居,甚至附近
房屋的地基亦會受到波及而沉陷,考慮了很久,拖延了將近一年多,工資、
材料物價大幅波動,預算經費已從原來的四千萬漲至六千萬,幸好經過再三
的討論,終於作出議決,地下室只開挖185坪 至地下一樓。至於是否兼設停
車場,因面積小,扣除迴轉車道,只能停放十餘部車,並要為之增加一筆可
觀的經費,而且當時車輛不多,週邊有忠孝公園、新興國小,停車尚稱方便,
所以決定不設地下停車場。
1989126,高雄市政府正式核發建照(一年內必須要開工,否則就要
重新申請,屆時必須要依循新的容積率辦法),199096日 申報正式開
工,開工前三天的93日 ,先行拆除舊建物。禮拜堂拆除後,乃暫借信義會
苓雅教會作為主日禮拜和較大型之聚會場所;牧師館暫租於林森一1527
之二;行政中心則暫租設於新田路65號謝慶輝律師的四層樓房,同時供各團契
活動及公禱會使用,而教會中龐雜的所有家具等東西,則是寄放在郭武峯執事
的工廠裡。1990930日 上午舉行重建大樓定礎禮拜。
主後199093903分,怪手由主堂正面右側第一次鑿下 ,在場的會友
都相當不忍,但都深明唯有舊的破壞,才有新的建設。留下了拆除舊堂的歷史
鏡頭後,於九月十二日 拆除完成圍籬。
主後1990930日 上午10時,由陳播春牧師主持定礎式,並以哥林多前書
三章十~十一節:「我照上帝給我的恩,好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有
別人在上面建造,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
別的根基。」來勸勉會眾。
199095日 開始施工到1992329日 下午230分獻堂。
室內設計部份由林良彬執事負責。林良彬執事憑著自己的專業根基和信仰,
誠惶誠恐地在建築物施工期間多次到現場,用祈禱的心來揣摩上帝的旨意,
而勾勒出設計的中心思想及意義:當大家仰望紅色醒目的主堂外觀後進入大門
,首先看到的是副堂細膩又典雅大方的檜木門,其上有紙黏土所塑出的小天使
像,正吹起福音的號角,吩咐我們去傳福音,而旁邊結實累累的葡萄藤,是
祈願我們的教會在傳福音事工上,能有豐碩的收成。由天使導引進入副堂,
呈現在眼前的是整齊清爽的空間,主要的背景亦是由檜木的原色來搭配。前
方講台的背景設計,則具高舉基督的深遠涵意。
循著樓梯往三樓而上,進入到主堂大門後所展現的又是另一不同風貌,特意
挑高的空間,無形中使人心情肅然。設計者採用原木來表達神與人之間,以及
人與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情感。再看兩旁直聳的尖拱造型窗框,道出宗教文化
的形式語言,並且蘊涵綿延不絕的隱意。
主堂正面主壁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在於闡述基督的救恩透過十字架臨到我們之
間,左右邊灰色花崗岩的襯托設計,即取自人手祈禱的藝術造型,象徵了主
基督在馬太福音七章二十四節的教導:「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
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並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三章十一節所說:
「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
十字架背後引人眼目的彩色玻璃磚,全部以手工砌築而成。圖案中間的蠟燭
表現的是耶穌基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捨己精神。旁邊延生的葡萄藤乃是
希望我們教會的全體會友,都成為基督的精兵,盡心盡力宣揚福音以拯救更
多的靈魂,猶如葡萄藤般結實眾多。

金句:『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約書亞記2415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