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生週報-95/08/13

承載過去,邁向未來

 

經文:約書亞記一章69                               胡忠銘牧師

腓立比書三章1214

前言:

    八月的第一個星期天,是德生教會設教的紀念主日。到2006年為止,正好是德生教會設立的四十二週年。每年此時,教會都會舉行感恩禮拜,感謝上帝的恩典。

「歷史」是一種「回溯」,亦是人對過去所發生之人、事、時、地、物的記憶。要瞭解歷史,就當需明白時間、空間與所發生事件的人與物,因「時間」是歷史的「主軸」;「空間」是歷史的「舞台」;「事件」是歷史的「劇本」;「人與物」是歷史的「演員與道具。」所以,每一個參與德生教會禮拜和服事的兄姐,在這段四十年的「時間」、「空間」之「舞台」上,都是「劇本」中的「演員」,所推行過的每一件事工,也都是劇本中的「事件」。為能有更精彩的演出讓上帝觀賞,我們必須透過歷史的反思,修正缺點,大步向前,才能達成上帝對我們的期許

在德生教會創立四十二週年,同時又有兩位新同工加入服事行列的今天,我們除了透過感恩禮拜來回顧歷史、瞭解歷史外,也必須從承載歷史的「溫故而知新」當中,透過反省與思考,繼續邁向未來,才能再創德生教會的歷史。

.回顧

以色列民族是一個非常注重述說歷史的民族,每逢節慶,他們都會不厭其煩的告訴百姓,上帝如何帶領他們出埃及,導引他們進入迦南地的故事,除了藉此感謝上帝在過去所走過道路上的保守與恩典外,也要從複述歷史當中,提醒他們無論如何,一定要謹記上帝的教訓。基於此,在德生教會四十二週年的時刻,我們也當效法以色列百姓的精神,再次重述德生教會的歷史,藉此感謝上帝的恩典,同時緬懷信仰前輩過去的努力與奉獻。

19647月初,母會新興教會的蘇天明牧師與好友邱天登牧師,及彭清約長老和余蔡倫長老,相偕來到高雄市德生街勘察分設教會的地點。勘察之後,決定租用德生街23號的三樓透天厝作為聚會場所,遂而將二樓闢為禮拜堂,三樓作為牧師館,一樓規劃為接待室及主日學教室,且依街道的名稱,命名為「德生基督長老教會」。

    1964年8月4下午5時,由蘇天明牧師主持開幕禮拜。從這一天開始,德生教會正式成為新興教會分設的第三個支會。同年89日開始聚會,當天出席的人數約有70名左右。幾個星期後,聚會人數不斷增加,禮拜堂無法容納,只好另覓新處,於927日 租下德生街2號的二樓,作為禮拜堂,原先所租用的三樓樓房,依然保留為牧師館及主日學教室。

    1968年底,德生教會的教勢快速增長,已有長老四名,執事六名,陪餐會員178名,未陪餐之小兒會員109名,已遠超過成立堂會的標準。

1969年於壽山中會春季議會稟請,獲准升格為堂會。

1976226第一次建堂,由蘇天明牧師主持定礎禮拜,於917日 舉行獻堂感恩禮拜。

1981年開設大仁教會。

1987823開設德生第二教會(現改為漢民教會)。

1989年開始籌畫第二次建堂的計畫。

1990930上午10時,由陳播春牧師主持定礎禮拜,正式開工。

1992329舉行新建大樓獻堂感恩禮拜。新建禮拜堂落成後,信徒人數呈倍數增長,教勢蒸蒸日上,不但與社區結合,辦理課輔班,還與隔壁的新興國小共同辦理英文教學。

1993年接納燕巢教會為支會,協助其福音事工。
    1998年9月6起,開始推行一連串的禮拜更新、靈命造就、松年大學、週末兒童營、團隊服事、組織管弦樂團........
等事工,並於2002年開始第三場(華語)禮拜,主日禮拜的人數也由300人,增長到2006年的600多人。

.長胖還是長高?

20062月,本會長執同工於墾丁福華飯店舉行「德生教會願景與未來事工研討會」時,我曾在開會禮拜中,以<長高vs.長胖>為題,談到教會增長的來源有三:

1.生來的:誕生在基督徒家庭,一出生便是基督徒者。

2.轉來的:因搬遷、結婚、工作、感情等各種因素由他教會轉入者。

3.得來的:接受福音、重生、改變而成為基督徒者。

基本上,按教會增長的原理觀之,「生來的」與「轉來的」,並不能算為增長;「得來的」才算是增長。

    有一本名為《長大成熟》的宗教書籍,是由位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一間五旬節教會的牧師歐迪慈口述而成。歐迪慈牧師在該書當中,有感而發的談道:當他剛到這間教會牧會時,主日禮拜的平均人數,約有一八四人。經過幾年的努力,禮拜的人數增長到六百多人。看到增長的結果,歐迪慈牧師滿心歡喜。然而,隨著教會人數的倍增,事情越來越多,牧會的工作也越來越繁重,在疲於應付的情況下,身體相當勞累,不勝負荷,為此,他靜下心來禱告,求上帝加添智慧和能力,繼續帶領教會向前進。

當他禱告的時候,忽然聽到有一個聲音告訴他說:「你的教會不是長大,而是長胖了,只是增加一些同樣的人而已。你們過去有兩百個沒有愛心的人,以後又增加了三百、五百,現在又到了六百個人,但都是同樣的人……,這不是長大,而是長胖。」停頓了一會兒之後,聲音又繼續告訴他說:「你的教會根本不像教會,而是一所孤兒院……,你不過是這間孤兒院的院長而已。禮拜天,你裝一瓶牛奶向信徒說:『口張開』餵他們喝牛奶罷了。」

讀完這篇文章後,使我感觸良多。我在想,咱們德生教會的情況和上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五旬節教會相同,都是在幾年之間,人數從兩百人就增長到六百多人的教會,然我們到底是長高,還是長胖?實值得我們省思。

.努力長高,邁向未來

1.努力長高

在成長的過程中,長胖與長高是有必要的,現代人大都希望長高,並不喜歡長胖,因長高的好處畢竟比長胖多。200481日 ,德生教會舉行設教四十週年的感恩禮拜時,我曾經引用幾個「長高」的例子和大家共勉,果真得著立竿見影的效果。兩年後的今天,再次提出作為回顧與前瞻的思考,期盼能繼續朝此目標前進,好讓我們的教會能夠更上一層樓,繼續長高,而不只是長胖。

    美國田納西州 Bellevue 浸信會的主任牧師Adrian Rogers,是位電台和電視節目Love Worth Finding(愛值得發現)的主持人,他所主持的節目,每天都有上千萬的人民收聽和收看。他的節目也透過四種不同語言的翻譯,在歐洲、南美洲、澳洲、非洲、中國、印度等上千個電台及電視頻道播出。依Adrian Rogers多年的工作經驗和研究指出,全美國增長最為快速的二十五間教會,不分教派、不分教會硬體設備的新舊,幾乎都有六項共同點:

1.    重視聖經。

2.    優質的敬拜。

3.    牧師有力的領導。

4.    合一。

5.    不氣餒。

6.    勇往直前的精神。

    此外,德國神學家,專研教會增長的學者Christian A. Schwartz,亦曾針對全球五大洲,三十二個國家,超過一千間教會進行研究,結果,他歸納出健康的教會,皆具有下列八項共同的特質:

1.    令信徒得力的領導方式。

2.    以恩賜為本的事奉模式。

3.    充滿熱誠的靈性表現。

4.    激勵人心的禮拜。

5.    功能健全的結構。

6.    全面堅固的小組。

7.    以需要為本的佈道事工。

8.    會眾相親相愛的關係。

    的確,上述所提出的論點,無一不是教會增長所不可或缺的要素。然更為重要的是,人所提出的計畫再好,倘若信徒沒有禱告,沒有合一,沒有行動,沒有上帝的同在與祝福,終將徒勞無功。這也就如同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所言:「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哥林多前書三章6-7節)

2.邁向未來

集數學家與哲學家於一身的英國著名學者羅素(Russell, Bertrand Arthur Willian, 1872-1970)曾經說過:「我相信人類最好的時代不是在過去,而是在未來。」(I am convinced that the best part of human history lies in the future not in the past.)羅素的這句話,道出了他前瞻眺望、邁向未來的人生觀。

基本上,羅素的這句名言,本就是基督教信仰非常重要的信仰觀,因保羅在兩千年前,寫信給腓立比教會時,早就已經道出了。我們從保羅所寫,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這段經文:「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三章12-14節)可以清楚見著。

保羅用自己的信仰歷程和體驗,以賽跑為喻,書寫出這段話的主要目的,乃在勸勉屬基督的人,當忘記背後,努力朝著目標前進,才能得著獎賞。雖保羅並沒有明確的指出,其所期盼得著的獎賞是什麼,然從中文之「得著」(達到或認識)的希臘文“katalambanein”之原意看來,保羅所要得到的,乃是要充份認識基督,從祂身上得著從死裡復活的恩典與福氣。

保羅續而提出,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則必須向著標竿直跑。保羅所說的「標竿」,希臘文稱為“skopos”,所指的意思是跑道終點處的標誌,即賽跑的人要達目標,目光所需注目的地方。在保羅的書信中,這個字只在此用過一次。保羅用這一個字來強調「標竿」之重要的主要目的,並非在否定回顧與反省歷史的重要性,而是要我們勿被過去的風風雨雨和現在的旁務所牽絆,乃要朝著所設定的目標,全力衝刺,才能到達。

結語:

當然,要全力衝刺,達到目標之前,摩西授命約書亞繼續他的工作,領導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勉勵他勇敢負起使命的這段話:「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必使這百姓承受那地為業,就是我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賜給他們的地。只要剛強,大大壯膽,謹守遵行我僕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不可偏離左右,使你無論往哪裏去都可以順利。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裏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約書亞記一章6-9節)當可作為我們承載過去,邁向未來,創造歷史的勉勵。

附文:開闢燕巢教會為大專事工中心由

1993年,德生教會接納燕巢教會為支會之後,可說是投入相當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福音的事工上。然而眾所周知,在民間信仰鼎盛的台灣鄉下,要改變一個人的信仰,實非易事,又加上年輕人大量的外移,人口流失嚴重,福音的推展,可謂相當的困難,能夠維持教會的正常運作,維持原狀,就已經算是不錯了,實在不敢奢望教會能夠快速的增長。我自己曾在花蓮的鄉下教會牧會過十年,所以,能夠深刻的感受到,類似燕巢教鄉下地區的教會之窘境和所面臨的困難。

雖是如此,我還是發覺,除了教會例行性的牧養和關懷工作外,鄉下地區能夠做的,舉凡兒童品格營,婦女、老人與外籍媳新娘的講座,也都可以嚐試。因自己也曾在人力、物力、財力缺乏,「舉步維艱」的情況下,做過這些社區工作,雖然效果並不如預期,但撒網的結果,也得著了好幾條魚。

最感到欣慰的是,19908月,當我從英國進修回來後,教會旁邊新設立了一間專科學校,由於地處偏僻,師資嚴重缺乏,因而有幸受邀前往兼課。兼課的過程中,不但可以直接接觸到學生,也可以透過對學生的關懷,在課堂上或私底下「偷偷」的傳福音。雖學校在得知之後,有某種程度上的阻擋,然還是有許多學生來到教會參與學生團契,人數最多時,曾高達七十幾人。

感謝的是,在短短的幾年中,總計有十三位學生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其中,還有兩位同學在畢業之後,進入神學院就讀,再度成為我的學生。由於兩位進入神學院就讀的同學,都是第一代的基督徒,家人對於她們改變信仰,又進入神學院就讀,本持強烈的反對意見,但在經過溝通之後,才逐漸釋懷,轉為接受。如今,兩位信主的同學,皆已從神學院畢業多年,且成了全職的女傳道人。

當燕巢地區相繼設立了多所大學之後,使我回想起,先前在花蓮牧會時,所面臨的困難,和燕巢教會的情境,有許多類似的地方,遂而激起了我將燕巢教會設立為大專學生中心的思考。也就是因為如此,德生教會才會和壽山中會的大專中心合作,向總會提出申請大專工作者,投入大專的福音工作。

 

∮德生簡史∮                  茁壯期

1976-1981                             摘自德生教會40週年紀念特刊

教會禮拜堂自19679月新建落成之後,會友人數逐年增加,禮拜堂空間漸感
不敷使用,於是在19758月增建完成禮拜堂前段之二樓工程,工程費為新台
幣四十萬元。翌年5月,完成禮拜堂後段延伸增建暨內部重新裝潢及空調裝設
工程,耗資新台幣一百萬元,這是德生教會第一代禮拜堂兩度增建的過程。
在信徒靈性培養方面,邱牧師及教會一向都很重視,也確實地在做。自1967
禮拜堂落成,至1981年止這十五年間,教會持續不斷地舉辦信徒培靈會,每年
至少辦理一次,甚至也曾一年辦過三次,講師均向外聘請負有盛名之牧師前來
主講,每次為期一至三天不等,參加之會友均十分踴躍。期間曾有兩次培靈會
是由團契向小會報准後主動舉辦,一次是青年團契主辦,另一次則是夫婦團
主辦。由此可見當年會友參與教會事工之熱烈程度了。
19795月,教會開始推行基督化家庭週,此亦屬於培靈造就性質之一種,均
係在教會內舉行,為期一週。此次事工係總會所推動,各地區長老教會均普遍
舉辦。
在德生的歷史上,也曾有外籍傳教士前來擔任同工。19756月,內地會葉約翰
牧師前來協助德生教會的傳道事工,惟因葉牧師來到本會後,認為教會已經長大
,即行離去,其在本會工作時日並不久。
隨著教勢日益興旺,而各項行政事務日趨繁複,19766月開始聘請專任幹事
(嚴淇澳),以佐理教會一般行政事務。同年8月,邱牧師任期三年屆滿,經召
開臨時和會投票結果連任三年。
19779月,德生儲蓄互助社正式成立,以互助互信為經營宗旨,為社員解決了
當時向銀行、合作社貸款需提供抵押品之問題。開辦之初僅以本教會會友為限,
嗣擴大營業範圍起見,而吸收會外人士為社員,自此互助社因法令規定之關係,
必須獨立經營而脫離了教會體系。
鑒於教會青年學子高中畢業後,隨即離家隻身在外求學,儼若失迷之羊一樣,
而認為有成立旅外團契之必要,期能藉由團契之關懷與聯繫,除使離鄉背井之
青年會友們,領受到在主愛中的溫暖之外,更能使其不致偏離信仰的真理道路,
19785月,旅北團契正式成立,初期旅北之範圍係以台中以北地區為限,後因
中南部各地先後都有大專院校之設立,旅北團契之範圍遂逐漸擴展至全台各地。
回想起在那一段年日裡,本教會的青年會友非常的活躍,大家在參與各項事工之
活動,是不分團契,也不分年齡的,有事總是大家一起來,互相支援,真正能表
現出在「主」裡我們都是一家人。
當時各團契舉辦之各項戶內及野外活動之種類,可說是相當之多,諸如:靈修
旅遊、新春露營、青少年靈修會、登山健行、郊遊野餐、親睦會以及音樂佈道會
等等活動,在在展現出教會生命的活力。
記得當時教會中有一群青年曾自組詩班,名為「頌音詩班」,此外更有少年合唱
團之成立,該團指揮乃由當時尚在雄中就讀的青年會友鄭立宏擔任之。該團還頗
具規模並製有團服,至今教會中仍存留有該團之團服。
此外,當時也曾有類似今日之「親子團契」之組合,成員多屬已婚而年齡多在30
40歲之間的青年會友,他們多利用假日前往孤兒院、育幼院、老人院甚至痲瘋院
等處,作慰問及同樂活動,祇因多數成員之子女均尚幼小,每次活動都必須帶著
子女一起參加,實質上無異於今日之「親子團契」。
1978年,總會積極推行「第二階段教會什一增長」運動,因此德生教會也於同年
8月著手開拓「大仁教會」事工。此一開拓事工委請賴永笙先生負責,並議託德生
會友黃益祥協助開辦野外主日學。19811月,正式設立「大仁教會」為本教會之
支會。
198011月,邱牧師因年事已高,自請辭退,案經小會議決同意其請辭,但因辦理
另行聘牧的過程需要,仍商請邱牧師同意任期順延至次年之7月底止。
1981年間,教會即著手尋找接任牧師適當人選,同年9月成立聘牧小組,成員為王海
、朱文泰、施昌緒、趙碧桃、吳真實等五位長老,並推選朱文泰長老擔任召集人。
109日 的小會及長執聯席會議中,聘牧小組報告聘牧事宜進展情況,並推派施昌緒
、趙碧桃、吳真實等三位長老,代表教會前往關子嶺教會,與陳播春牧師面洽聘任事宜
1116日 教會召開臨時和會,經由全體出席會員投票通過聘請陳播春為本教會
第二任牧師。(待續)

金句:『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

(路加福音十二章15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