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如何走
力宗暐牧師
經:歷代志下十章12-14節 使徒行傳十五章1-11節 提摩太前書四章12節
壹、前言
從五月中旬鼻子開刀,六月初急性闌尾炎開刀,隔兩個禮拜又發現腎結石,可說是身子瘦了一圈,但也感謝親愛的弟兄姊妹的關心與代禱。住院期間,思考神到底要我學習什麼功課,也計畫將來的服事道路。這也就是醞釀岀今天主題的雛型—「下一步如何走!」。
我們若是會走棋奕的兄姊,不論是象棋或跳棋,常常都會思考下一步,甚至再來五、六步要如何佈局。
若是爬山、或是開車找路,走到分岔路,也是思考下一步如何走。
政治每走到某個階段,就要思考「下一步如何走」,如同兩岸關係、選舉結果揭曉後、甚至目前的陳水扁總統執政團隊和在野黨的角色,都應該思考下一步如何走。
企業、公司面對國、內外大環境的變遷,也會思考經營策略和組織的重建。機關學校、甚至個人,到了週年紀念、生日時,也都會定訂新的計畫與目標,為了要與現況有所不同。
所以,我們知道,依據時勢和本身當時的條件,做適當的調整與更新,這是必然應變的態度。可是,當教會面對瓶頸或停滯,卻常常無法勇敢突破而裹足不前,搬出過往與傳統攔阻討論的空間,這種事情反倒常發生。
美國通用汽車執行長魯茲剛接任董事長時,一位資深新聞工作者請教他的作為。他回答說:「我們會更強調右腦創意,……,我看我們是在藝術事業裡 (I see us as being in the art business) 。 ( 通用汽車基本上 ) 是藝術事業,娛樂事業,與行動雕塑事業,只是也剛巧位於提供運輸載具的行業罷了。」
SONY 公司在八十年代期間,於北美、歐洲、日本,甚至全世界,以「產品海」戰術,推出一波接一波共五百餘型隨身聽 Walkman 機種。通勤、上學、慢跑、海灘打排球 … 各種情境,各種市場區隔,都有適合的 Walkman 推出,完全不留一點市場空隙給競爭者喘息空間。 SONY在Walkman 十年全球霸業的表現,既強悍又絕不留情。
不過二十年後,風雲流轉。蘋果電腦的 iPOD 以 Personal Audio 新小霸王之姿睥睨全球。自二00一年十一月首次亮相以來迄二00四年底止,三年之內已累積出貨一千零三十一萬台,一路朝 SONY 隨身聽的三億四千萬台市場顛峰強悍邁進。若是我們眼所見的是困難、不可能,那將無法造就上述的成功企業,基督徒的使命是否也該如此?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天某個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裡,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在井裡痛苦地哀嚎著。
最後,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章去把牠救出來,不過無論如何,這口井還是得填起來。
於是農夫便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牠的痛苦。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泥土剷進枯井中。當這頭驢子瞭解到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哭得很悽慘。
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後這頭驢子就安靜下來了。
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出現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當剷進井裡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牠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剷進的泥土堆上面!很快地,直到這隻驢子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後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步地跑開了!
就如驢子的情況,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裡,會被各式各樣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而想要從這些「枯井」脫困的秘訣就是:將「泥沙」抖落掉,然後站到上面去!
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挫折就是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泥沙」;然而,換個角度看,它們也是一塊塊的墊腳石,只要我們鍥而不捨地將它們抖落掉,然後站上去,那麼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我們也能安然地脫困。
如果我們以肯定、沉著穩重的態度面對困境,助力往往就潛藏在困境中。一切都決定於我們自己,學習放下一切得失,勇往直前邁向理想。我們應該不斷地建立信心、希望和無條件的愛,這些都是幫助我們從生命中的枯井脫困並找到自己的工具。
你也在井裡嗎?換個角度,出路無限。」
貳、本論
正值德生教會設教42週年之時,我們不妨透過三個層面,再次思考德生教會下一步要如何走?
一、成長空間
從前有一個人,他要返鄉下,於是擔住一擔重物,走在路上,邊行邊走又邊叫著:「唏呵!唏呵!」,剛巧有一駕貨車經過,司機見到這個人如此辛苦就動了慈心,於是停了車,叫那人上車尾,要送他一程,那人上了車,於是司機就開車,但當車子行了不久,司機聽到後面傳來一些聲響,他仔細聽清楚一點,聽到車後面傳來「唏呵!唏呵!」聲,司機覺得奇怪,就停了車看個究竟,原來那個人無錯是上了車,但他卻沒有把在肩上的重擔放下來,他仍然是站在車尾擔著他的重擔。
很多時候,我們基督徒也像這個人,把重擔帶到神面前,祈禱以後,不但沒有放下重擔,反而又把重擔擔回去,並沒有真正的交托。
代下 10:12-14耶羅波安和眾百姓遵著羅波安王所說「你們第三日再來見我」的那話,第三日他們果然來了。羅波安王用嚴厲的話回覆他們,不用老年人所出的主意,照著少年人所出的主意對他們說:「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我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這是完全沒有討論空間和轉圜餘地,而且也全盤推翻傳統和既有體制。
有時候,我們發覺教會同時在做相反的事。擁有眾多信徒,但大部分的基督教教會卻好像都沒問過自己的使命是什麼?真正該持守的信仰精髓和實踐力都沒展現出來。
這種到了後現代有關對使命的亂七八糟狀況,一定要改變過來。新的教會必須界定,或者重新界定自己的使命。當然,各地教會依體質與環境會有不同的考量重點;但是,麥拉倫在他所寫的«教會大變身»提供四個超越一切的價值:
1.讓基督徒更多2.讓基督徒更好3.成為真正的使命群體4.讓世界蒙福
哪一個是首要的呢?
顯然,四個使命都要做,但按什麼次序呢?有人會主張,列在第二的應該優先。為什麼呢?因為屬世的、名義上有信仰的大眾歸主後,一定要由原有的基督徒來栽培。所以,更多之前,要先有更好的。當然,也會有其他的立場。或者,這些事就如脈搏跟腦波一樣,對生存一樣重要。
其實,要是我們真的在培養更好的基督徒,他們自然會關心傳福音,領更多人歸主;要是我們真的期望傳福音成功,就知道必須面對把信徒帶得更好的要求。所以,到後現代時,當我們把兩個任務併起來,合稱「栽培信徒」,我們或許會做得更棒。
二、正統與傳統
徒15:1-11讓我們看到,對猶太教「正統神學」、「正統教義」、「正統傳統」來說,初代信徒是「異端」。但是諷刺的是當代的猶太教徒與基督教徒所看的「聖經」皆是同一本「舊約」聖經,而「舊約」就是上帝的話語。終結的原因是「耶穌基督」。當「真理的本體」、「道的本體」、「話語的本體」來到他們當中時,他們反而拒絕了祂。這是為什麼?因為這群猶太教信徒所讀的摩西律法的「道」,只是他們神學家所思想出來、詮釋出來的「道」,而不是摩西和歷代先知與神面對面活生生的「道」。
聖經釋經學的「上帝」與真正面對面的「上帝」是不同的上帝。一個是「字句的上帝」,另一個是「生命的上帝」。而猶太教徒所敬拜的上帝,所期待的彌賽亞是「猶太神學」、「舊約神學」、「摩西五經」、「先知書」釋義出來的上帝;而這個上帝是寫在「字句中」,不是寫在他們「心版」中。他們所信的上帝是一位「神學的上帝」、「教義的上帝」、「律法的上帝」、「傳統的上帝」、「文化的上帝」,但卻不是那一位道成肉身「活生生的上帝」。
所以教會團體和信徒個體經驗的眾多傳統(traditions)所代表特定團體的特定行動、儀式、禮節、行為、習慣,絕對不可以高過我們同心核心價值的基督教信仰的傳統(tradition)。
三、及時行動
提前 4:12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保羅當他漸漸年老的時,也委派年輕的提摩太為執事,勸勉他。
台語俗諺中提到「蟬要吱,也著百日勞苦。」意為蟬若要能在樹梢爭鳴,已經歴10年之久的地底生活,何只「百日勞苦!」這也間接鼓勵刻苦準備精進並願為神所用的弟兄姊妹們。
另一句「著魯,則會做祖」也充滿著智慧。阿公、阿媽必須要能忍受孫子的炒煩,才能獲得他們的信任,並得著尊貴的稱號—阿公、阿媽。所以,要有快樂就必須有義務,要享受屬於上帝國一切的福樂,也必須用智慧耐心並思考自己應盡的本分。
我們德生教會要成為新的教會,就要用心的眼光才會有新的看見,50人、200人、600人、1000人和5000人的教會的牧會方法和管理是完全不同的。
麥拉倫分享,如果我們活在新的世界,就需要新的教會。而活在新的世界,就要:
1.大膽突破,勇於改變:分辨何謂教會的翻新、復原與改造;並著重後者。
2.重新界定使命:把使命澄清、簡化為:「讓基督徒更多,讓基督徒更好」,成為真正的使命群體,讓世界蒙福。
3.練習系統思考:把教會計畫,看成息息相關的系統,而不是應急方法。
4.小傳統貼換大傳統:分辨教會裡的眾多傳統與基督信仰的傳統,把重點從前者移到後者。
5.將神學復興視為藝術和科學:別再以為神學只是技術性的訓練,認為神學的答案是早已知道的;而要求真、求美,讓神學再次擁抱春天。
6.設計新的護教學:找新鮮的方法,向後現代的頭腦傳福音。
7.學習使用新辭令:舊的溝通方式在新世界越來越無效;必須找出論述合時宜的新方式。
8.放棄過時的體制:採用新的典範來作教會的體制,依據規模、牧區、資源、策略定期重新規劃。
9.讓宣教事工脫胎換骨、推陳出新:明白世上目前宣教活動的危機,幫助發展新的宣教運動。
10.向前看,看遠一點:把希望寄託在未來,而不是過去,探討新的末世學。
參、結論
當週遭正值風雲變色之際,你偏好留在教會安穩的小窩中。或者,你願意穿上雨衣,踏出戶外,親身感受狂風驟雨的威力?是否願意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試著了解外界的變化,試著找出生存之道?
麥拉倫鼓勵牧者及關心教會的會眾,拋開舊地圖、舊習慣,試著尋得適合自己的路線。我們進入後現代世界時,必須問自己幾個不好答的問題:世界是一座山,要被砍伐、露天剝採,好讓教會得益嗎?還是說,教會是為了讓世界好,讓世界蒙福而存在的催化劑?你知道我們必須選哪一個答案。
紐畢真在他所寫的《有使命的教會》(The Missional Church, Eerdmans出版,1998)點出的二個遠景,一方面要「讓群體肩負使命」,另一方面要「讓使命造就群體」;認為教會的本質就是一個使命群體,群體存在,是憑藉使命、在於使命,也是為了使命。然而,群體不只是實用的使命工具而已。使命本身讓人在耶穌基督的靈裡,建立真正的群體(也就是神的國度)。
順服主任牧師在神那裡所領受的異象,用合一的心志共造德生教會無限的未來,這是我們德生教會下一步所要走的。
∮會友園地∮ 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 蔡孟穎醫師
提摩太前書四章8節: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
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
聖經的奧妙,在於同一經句,不同人不同時期恭讀,上帝都會賦予不同的新意,使讀的人得益處。以上述經文為例,初讀之時,映入腦海的訊息是,操練身體,對生理健康有好處;操練敬虔,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所以對心理和靈魂都有好處。由於保羅是傳道人,所以他認為後者的好處更大、更多於前者。然而,作為一個醫生,自己染病之後,再讀到這句經文,聖靈卻給了我不同的啟示。
就字面上的邏輯來推論,「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既已點出敬虔凡事都有益處,那麼敬虔的益處應包含操練身體的全部益處,也就是生理上的益處。是不是這樣呢?我想用現代醫學的觀點來證明。
首先要先定義什麼是操練身體,什麼是敬虔?操練身體,一般的聯想可能是上健身房、游泳、打球、慢跑等。如果以一個現代術語「運動(exercise)」來定義,大部分的人應該都可以接受。英文的詹姆士王欽定本用的也是同一個字彙。敬虔就比較難了。欽定本在這裡用的是Godliness.查韋氏大辭典,它比我們也譯做敬虔的另一個字「piety」要高級一些,是所有可稱為piety的善行的總稱。另外在網路字典,dictionary.com中,它定義這些行為包括知識(knowledge)、崇拜(veneration)、情感(affection)、依賴(dependence)、順服(submission)、感恩(gratitude)、與服從(obedience)。簡單說,就是食衣住行都完全的敬神、愛神、與仰賴神。這是什麼樣的一種情況呢?慚愧的很,我達不到這樣的境界,無從體會。但主耶穌再約翰福音八章31-32節中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使徒保羅在加拉太書5章1節也說:「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是的,可能是那種自由的、擔子輕省的感覺。用新世代的話來講,就是壓力釋放,不再有壓力了。
於是我們以「運動」來代表操練身體,以「壓力釋放」代表敬虔的果子,來看它們對身體產生的影響。人吃五穀雜糧,難免會生病。疾病有數千種,但我最關心的,還是我自己的病,「腎細胞癌」。我就以「腎細胞癌」為例,以科學的証據來檢驗,看運動與壓力對這疾病的影響。以下的摘要,是我以運動(exercise)和心理壓力(psychologic stress) 這兩個關鍵字,搜尋醫學文獻Medline的結果。
腎細胞癌最重要的兩大預後因子,就是免疫與血管增生。它的成因,已知是因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無抑制性的大量分泌所導致。而傳統的治療方法,除手術外,只能以干擾素甲(interferon-)或介白素2(IL-2)行免疫療法。所以,我們以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與免疫這兩個面向來探套對這個疾病的影響,應該是貼切的。
先看運動對腎細胞癌的影響。就實證醫學的觀點,現有的文獻均沒有辦法證實運動會增加或減少這個疾病的發生率。但就分子生物學的觀點,運動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其接受體有強烈的促進作用。對於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已經過多的腎細胞癌來講,無異於火上加油。而且這個系統的過於亢進,更是舖平了癌細胞轉移的康莊大道,想想實在不太妙。再看對免疫系統的影響,運動增加了很多促進發炎的細胞激素,如腫瘤壞死因子甲(TNF-)與介白素6等;減少了我們賴以治療這個疾病的細胞激素,介白素2;之外,身體賴以殺腫瘤的細胞,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s)與CD8+淋巴球也減少。就資料數據來看,這些結果對腫瘤都是負面的。雖說它也增加了淋巴球的分化與成熟(可能是正面的),但正負相抵,好壞效果殊難逆料。
再看壓力的影響。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實證醫學的文獻探討心理壓力對腎細胞癌的影響。但動物實驗與體外實驗顯示,壓力與伴隨壓力而來的腎上腺素分泌的增加,卻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有促進作用。另臨床數據也顯示,社會壓力的上升會導致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增加。就免疫觀點來看,壓力會增加腫瘤壞死因子甲(TNF-)與介白素6,減少介白素2、自然殺手細胞、與CD8+淋巴球,影響是全面不好的。以此反推,減少壓力對腎細胞癌患者應是有利的。
這樣所呈現的面向就較清楚了。操練身體,也就是運動,似乎利弊互見;而敬虔的果子,釋放壓力,則百利而無一害。因此,「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這句經文,不只適用於應許的心理層面,對身體的健康,也一樣可以成立的。而且,由於機轉的共通性,這種情況也可能適用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其他癌症的轉移,具有其普遍性。
信仰的前輩常講:我們讀經,不光是我們在讀,聖靈也藉由經文在讀我們。藉由今天的經文,我深深地體會了這句話。感謝主,讚美主,哈利路亞。
附註:以上文章,不是醫學論文,只是病後雜感,其中的推論,自知多有疏漏,走筆之時,也深感個人的愚魯無知,還望諸位弟兄與先進有通達者,能不吝賜教,以指證末學的謬誤、啟末學的茅塞。弟兄與先進們榮神益人,必能得那厚赐人智慧,不斥責人的神的賜福。
金句:『信心是與……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
(雅各書二章22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