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ㄇ悶悶的~~

前陣子~~ 幾位好朋友的家人, 相繼出現健康上的問題, 好不容易最近都穩定許多, 心中也較安定, 減少掛記....
遷居至此, 也有好幾個月了, 已經適應這裡的生活, 面對自己生活的步調, 也逐漸有一個規律, 睡眠也不再是大問題, 可以安然入睡, 讓自己沉睡在這樣的環境....
開心的生活, 安逸的生活, 平時白天努力上班, 下班努力運動, 假日努力休閒.......
但 ....心理面總有一塊地方, 覺得怪怪的.......不知道是如何 ?  說不上來....... 駝鳥心態, 我也不想去找出原因..... 我想總有一天, 上帝會告訴我那是什麼, 也會讓他清楚一些 .....
這二天, 又聽聞一位教會友人, 身體出現異樣, 又是"癌",  這年頭, " 癌"  就如同家常便飯一樣, 經常在身邊轉阿轉.....
如同, 流行 一樣, 如果沒有沾上邊, 彷彿就不時尚,  我一點都不喜歡這樣的感覺...
生老病死, 人之常情, 只是....當..你遇見時, 你的心理還是會受到很大的震撼.....
人生的舞台, 何時會下台一鞠躬, 你不知道......
記的有一次, 聽一位牧師說到 , 每個人的口袋都有許多金幣, 每一枚代表你的每一天,
你不知道哪一天你口袋的金幣會掏光,  所以我們要認真去過每一天
我也正努力這樣 ........
最近在看一部 蔡岳勳 的作品 "白色巨塔"   ,侯文詠原著小說..
雖然說的是醫院裡的訛諛我詐, 但也頗能對照近日的台灣社會...感嘆~~
不過姑且不論這部戲的內容, 裡面演員, 可都是上上之選, 精采極了~~是一部非常好的戲
今天 外面 天氣, 上午, 太陽大到可以將人烤焦, 中午突然下了一陣午後雷陣雨, 之後又再度艷陽高照 .....這到底是什麼情形 ??? .....我越來越不懂了~~~~ 我也懶的弄懂了~~~

德生週報-95/08/20

老少之間

經文:提摩太前書五章1-2                              胡忠銘牧師
提多書二章1-6

前言:

    每年大學聯考放榜後,許多年輕學子將會在開學之後踏入校園,開始一連串的大學生活。相對的,也有許多畢業生將踏入職場,開始他們的工作。然而,在新鮮人陸續投入學習與工作的情況下,想必會為學校和社會帶來一股新的氣象,但亦會因為年齡、生活背景、價值觀的不同,產生老鳥與菜鳥的「老少」觀念之隔閡。這樣的現象,從下列這一段佚名俏皮短文,可以略見一二。

一九七○年代的人是「為生活而工作」。

一九八○年代的人是「為工作而生活」。
一九九○年代,則是「為快樂而工作」。

一九七○年代,很多同事會主動來問你:「今天有沒有加班?」有的話他就很高興,趕快加班,可以多賺點錢。
一九八○年代,變成你要去跟部屬拜託:「今天加個班吧!」可是大多數的同仁還是會配合。
一九九○年代,你拜託他加班,他會跟你說:「不行,我今天有事。」

基於此,本文乃以<老少之間>為題加以探討,好讓我們面對如此的景況時,知道如何以對。

.代代之間

    過去,人們在談論「一代」(generation)的時間時,往往是以二十年作為一個階段。然而,隨著時代的快速變遷,以二十年作為一代的計算,已經難以成立,特別是資訊、電子產品日新月異,凡事講求速度的今天,一代的時間,往往只有幾個月,甚至只有幾天。變化速度之快,從汽車兩年小改款,三年大改款,四年出現全新造型,以及電腦在幾年間,就從95982000XP……迅速往上提升,便可清楚見著。

    以前,我出門幾乎都不帶行動電話,免得電話接不完。直到有一次,在台北開完會,順道前往新竹帶領聚會時,我才感受到行動電話的方便性。當天,我從台北搭火車前往新竹,原本,時間應該可以趕上該晚的聚會,但不知何故,火車開到桃園後,一再地延誤,導致無法趕得上聚會的時間,使我在火車上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還好,我身旁坐了一個放假外出的阿兵哥,手上拿有一支手機。原本,我不好意思借用,但眼看時間已經來不及,只好硬著頭皮,向他開口。這位阿兵哥答應之後,還服務到家,幫我撥完電話號碼,才將手機拿給我。連繫完,向阿兵哥道謝之後,才放下心中憂慮遲到所帶來的沈重壓力。有了這一次的教訓之後,每次出遠門,我都會隨身攜帶手機,以備不時之需。

    一天早上,我準備搭飛機前往玉山神學院開董事會,內人幫我將手機放在手提包,還特別叮嚀,她已將手機調為「閉鎖」,若要撥打電話,則必要先「開鎖」,才能使用。可能是急於出門,也沒有問清楚內人如何開鎖,就匆忙的乘公車前往機場搭機。

    飛機起飛之前,空中小姐都會一再地廣播,要求所有乘客,將隨身攜帶的電子用品全部關機。聽到廣播,我隨即遵照規定,拿出手機,準備關機。無奈的是,「舞弄」了老半天,手機竟然無法關機。緊急之餘,我只好向空中小姐求助。空姐接過手機,仔細端詳後,微笑的告訴我:先生,您可能很少用手機吧!其實,您的手機並非無法關機,而是關機之前,要先開鎖,才能啟動關機系統。聽到空姐的解說,我不好意思的回答說:由於我是四年級生,用電子產品的智商,比起六、七年級,甚至是小學生都低!

開完會回到家後,我將這件糗事講給兩位女兒聽,結果,小女兒大聲的笑我說,爸爸竟然連關手機都不會!

每次看到中小學生拿起手機,就玩起電動玩具、傳簡訊、拍照片、存資料,而自己只會撥接電話、開機和關機,其他什麼功能都不會用時,心中真的會有一股跟不上時代的感慨!

過去,「代溝」一詞被指為是代與代之間,在觀念、行為、態度上所出現的差距。然而如今,「代溝」已不單只是時間、觀念、行為、態度上的差距問題而已,不瞭解新一代的生活模式和習性,對日常所需的現代化電子科技產品毫無所悉,也會是一種嚴重的代溝。猶如處在資訊時代的今天,不會用電腦、手機、MP3、數位相機之類的東西,不但會跟不上時代,也會成為電子科技產品的文盲,無法和外面的世界接軌,這樣子的代溝,是不分年齡,也不分學歷的。

.EF

    一天,我受邀在所兼課的大學和同仁團契分享。當天,我乃談論到時代變遷下,新、舊人類之間的對話與溝通之議題。聚會完後,和校長漫步在校園時,他除了感謝我的分享,啟發他一些新的思考外,還給了我一些回應,同時加上些許補充。他說:在時代變遷下,我自己當一位大學校長,實須瞭解時代與社會變遷的趨勢,同時明白年輕學子的想法,才能和師生相處,帶領他們往前行。但除了你剛才所提到的舊人類、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新人類和EXYZ世代之外,現代的社會,已經進入到了所謂的「F世代」。

    聽到校長的回應後,回到家裡,我隨即下功夫找尋F世代的相關資料,因在此之前,我對於F世代的典故,所知不多。探究之後,我發現,「舊人類、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新人類與EXYZ世代」等形容詞,已經是二十世紀的歷史名詞。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上述所說的形容詞,已不敷描述時下年輕人的特質,必須再加上「F世代」才夠用,也較為貼切。

    以前,學者常用Electronic(電子的-擅用電腦、手機、MP3CD Player、數位相機之族群。)、Emotional(易動感情的-偶像崇拜,從而引爆的消費熱度與產品忠誠度。)、Egocentric(以自我為中心的-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我行我素。)、Exigent(苛求的-重視包裝,重視外型與形象。)等形容詞,來訴說「E世代」的種種特質。

E世代一詞被世人熱烈討論多年後,美國知名的《柯夢波丹》(Cosmoplitan)雜誌,於年前又進一步提出了「3F 女人宣言-Fun(樂趣)、Fearless(大膽)和Female(韻味),藉以訴說現代新女性堅持自我,又懂得適時妥協;懂得愛,更懂得愛自己;瞭解成功不在於你有多少作為,而在於你認識了誰。人脈是通往財富與成功的門票。」因而刺激學者發展出「F世代」一詞,即除了「3F 女人宣言」所提出的形容詞外,又加諸了Freedom(主張自由)、Fantasy(懷抱夢想)、Future(放眼未來)等詞彙,藉以形容現代年輕一代的特質。

的確,現在大學生著實是「F世代」的最佳寫照,因蹺課與遲到的情形相當嚴重,邊上課邊吃東西的大有人在,邊上課邊聽MP3的亦不在少數,還有手機一響,就到外面接電話,聊起天來,忘了上課時間,更有的乾脆不來上課,寧願被死當,也在所不惜。

上學期,我在大學兼課,上了兩個不同科系的通識課程,我發覺,認真的學生還是很認真,混的學生還是很混。上課的第一天,就有多位同學無故缺席,可能是學生知道我是牧師,對他們非常客氣的緣故。幾個星期過後,缺課的人逐漸增多,甚至連輪到得上台報告的人,也遲到將近半個鐘頭之久,讓我領教到了「F世代」的學習態度。然我必須在此聲明,並不是我的課枯燥乏味,也非乏善可陳,保證教學活潑、內容豐富、電腦影音生動,認真上課的學生,都會覺得不虛此行,獲益良多。為 能盡到 老師的職責,我乃請班代代為轉達關心之意,要他們下次上課時,向我訴說缺課的原因。

隔一個禮拜,混的同學還是不當作一回事,依然缺課,連要上台報告的同學,也遲到二十分鐘。失望之餘,我乃使出無言抗議的手段,上完一節課又過二十分鐘後,便提早下課。臨走前,我頗不高興的,要同學轉達曠課的學生,下個星期找我說明原因,否則,點名曠課超過三次,一律死當。

第二個禮拜,經常性曠課的學生紛紛來到教室,不好意思的道出了理由,有的說睡過頭,有的說身體不舒服,有的說忘記上課時間,有的說不想上課,還有一位說不知大學畢業以後要作什麼,更有人說想棄選。妙的是,有一位調皮的學生所持的理由竟然是,由於老師是牧師,充滿著仁慈的心,應當不會當學生。聽到這些千奇百怪的理由,真教人啼笑皆非!

為能挽救曠課節數已超過死當門檻的學生,我乃開出下列三個條件要他們選擇:一.死當重修。二.由 任課 老師寫信,請校長和教務長簽名,寄掛號信告知家長,孩子在校讀書曠課相當嚴重。三.寫曠課報告,內容一定要坦白敘述曠課的心情,以及蹺課是否會有罪惡感。結果,有一位女同學聲稱,在父母的壓力下,非得邀她插班考國立大學不可,不得已,只好蹺課,在宿舍裏研讀插班所要考的專業科目。聽到這樣的理由,我還是奉勸她,必修的科目還是要過,否則,即使插班考的專業科目成績達國立大學的標準,但成績單上有一科零分,還是會被質疑,甚至被淘汰,由備取者遞補。

從經常性蹺課之學生所提的報告中,我發覺,這些老是愛蹺課的學生畢竟還有「良心」,不但「知罪」,而且也都擔心父母親知道會憂心,還算稱得上孝順,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差,只好全都放他們一馬。

.保羅的提醒

事實上,老少之間的代溝問題,不只現在才有,在保羅的時代,也存在著相同的問題,只是現代的社會,在科技日新月異,加上資訊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情況比以前嚴重,更加明顯而已。

被稱為教牧書信的《提摩太前後書、提多書》,是保羅寫給他所鍾愛的兩位年輕牧者-提摩太與提多的信件,內容乃關乎以弗所和革哩底教會,牧養問題的處理方法。信中,保羅除了提醒兩人要有高超的品德、謹守真理、抵擋異端、遵循禮拜的秩序外,還教導他們如何與各種不同年齡和性別的人相處。

    保羅提出十分實際的意見,勸勉提摩太:「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勸少年人如同弟兄;勸老年婦女如同母親;勸少年婦女如同姊妹,總要清清潔潔的。」(提摩太前書五章1-2)也同時提醒提多:「但你所講的,總要合乎那純正的道理。勸老年人要有節制、端莊、自守;在信心、愛心、忍耐上都要純全無疵。又勸老年婦人,舉止行動要恭敬,不說讒言,不給酒作奴僕,用善道教訓人;好指教少年婦人,愛丈夫,愛兒女,謹守,貞潔,料理家務,待人有恩,順服自己的丈夫,免得神的道理被毀謗。又勸少年人要謹守。」(提多書二章1-6節)

    從保羅寫給兩位同工的信中得以看出,保羅要「少者」面對「老者」時,當用尊重的態度,謹守分寸,不可對他們口出「老廢仔」、「老古版」、「食古不化」、「死不變」等穢言,要視他們如同父母親一樣。相對的,「老者」面對「少者」時,自己必須先清清潔潔的、端莊、節制、自守、不說讒言,在信心、愛心、忍耐上純全無疵,也當視他們如同兄弟姊妹,做他們的榜樣,勿動不動就指責他們「不知死活」、「一代不如一代」、「三代累積,一代開空」,以免他們意志消沈,走極端。若遇有紀律、犯錯、情緒上的問題時,不管是用責備、規勸、處罰的方法時,也都要視他們如同親人,在愛中進行。

結語:

坦白講,以前,我真的很不喜歡EF世代那些穿低腰牛仔褲、露出肚臍、肚皮和內褲頭的女孩子,也很不喜歡整天講手機、將頭髮染成五顏色六色的學生,更不喜歡看到刺青、掛鼻環、理光頭、將頭髮留得很像女生的男生。不過現在,我已經逐漸能夠接受上述這些EF世代的奇特現像。無可否認的,在接受之前,自己也是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調適才改變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時代快速變化的今天,人若不時刻求知、求新、求變,鐵定會跟不上時代,也會和上述所說的EF世代,產生嚴重的代溝。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在閱讀過保羅叮嚀提摩太與提多有關「老少之間」的功課後,我們也必須明白,老少彼此間若存有時間與價值觀上的隔閡,在看不慣對方,而快要出現敵對的狀態時,不如先以朋友與親人的態度出發,實踐保羅所強調的:「少者」必須對「老者」加以尊重;「老者」則當以身作則,教導後輩,用接受、包容、溝通、力勸,在愛中進行,才能調整彼此間的差異和隔閡

 

 

 

∮德生簡史∮                    蛻變期

1982-1991                                      摘自德生教會40週年特刊
1982年初,陳播春牧師受聘到德生教會牧會時,雖年紀尚輕,但為人柔軟,
講道與文章也很好,同時他熱愛寫作、時常探訪、主日證道的內容新穎豐富,
頗受會友的歡迎,所以當時的教會發展得相 當順利,會友間的凝聚力也相當
高,可以說是德生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高峰點之一。
德生教會在當時陳牧師與會友的同心經營下,教勢發展得相當順利,而陳播春
牧師為求靈性與專業上的再突破,於是向小會提出再進修的申請,在獲得小會
的通過後即前往美國中華歸主神學院攻讀 牧範學 博士,並於一年多後順利取
得學位歸國,並繼續德生的牧會工作。
在陳牧師出國求學的一年多中,教會事務全由當時的長老輪值當班,而牧師在
美國一年多的學費、生活費也都由德生教會支付,在這沒有牧者的一年多中,
教會上下全體一心,所以在會友的人數,並沒有因牧師的不在而有所影響,相
反的,更因為牧師的不在而使得教會同工間更緊密的聯合。
1982年初,德生教會在牧師、長執與會眾共同經營下,教會發展與人數的增進
有相當的進步。而陳牧師有感於當時教會的整體美觀與實用性,乃邀請林良彬
執事將當時的舊禮拜堂做一番室內設計的美化和裝飾,因而吸引了19811982
年教會無牧者期間,以及邱牧師後期所流失的會友回籠。惟可惜的是,當時的
台灣教會普遍對於「宣教觀念」(missionary-statement)尚未有前瞻性的
洞見,牧者只一味的停留於關顧羊群的牧會工作上,較缺乏宣教的眼光及教會
長遠的發展目標。雖當時的德生教會並沒有清楚的宣教方針,但卻充滿著建堂
的異象。
建堂異象的產生,乃因昔日的舊禮拜堂面積只有50坪 ,又經過了三次向前、
向後的延伸和增建,且主日學教室在地下室,社青團契和主日學合班上課則在
加蓋的四樓鐵皮屋,夏天天氣炎熱、蚊子又多,師生非常辛苦。此外,在這期
間,所有的設備和隔間可說都是東拼西湊,並沒有整體性的規劃。雖每一次開
會時,都會有人提出重新建堂的構思,然總有較保守的長執,在會中提出不同
的看法而作罷,使得建堂事工一直延宕。然在聚會人數與日俱增的情況下,
禮拜堂已經無法容納,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通過決議,決定建堂。感謝的
是,1983417日 ,終於召開了第一次德生大樓籌建委員會。
1988年時,德生教會第一任牧師邱天登牧師驟然過世,119日 在德生舉行
告別禮拜,有感於邱牧師對德生教會的付出與貢獻,乃決議以教會葬的方式來
悼念邱牧師,同時也提供十萬元負責邱牧師的喪葬事宜,這也是德生設教以來
第一次的教會葬告別式。
事經多年的籌備,於1987年首次召開教會重建委員會時,本由吳紹輝長老負
責建築組部份,但到了1989年,吳長老謙說年事已高,而改由陳泰安長老承
接建築組負責人職務。
198951828日之間,連續召集了有關人員開會討論各項建築功能,瞭
解各團契的需求,直到74日 取得共識(如;主堂、副堂、各教室、辦公室
的分配,婦女團契的廚房設備...),終於擬出了初步草案。草案訂定後,
將其交付蘇希宗、朱有三、謝中原三位建築師起草設計。198992日 在
小會中,針對這些草圖簽選投票,結果12票全數通過,由謝中原建築師作細
部設計。為了因應高雄市全面實施容積率(當時左營、楠梓已開始實施),
樓板面積將受限制,便提早申請建築執照。在各委員討論時,陳瓊讚長老提
議將地下室挖深到B4B5,但由於基地面積僅208坪 ,且地形不甚方正,若
挖得太深,不僅會加重成本,建築時間也會拖長,還會擾及鄰居,甚至附近
房屋的地基亦會受到波及而沉陷,考慮了很久,拖延了將近一年多,工資、
材料物價大幅波動,預算經費已從原來的四千萬漲至六千萬,幸好經過再三
的討論,終於作出議決,地下室只開挖185坪 至地下一樓。至於是否兼設停
車場,因面積小,扣除迴轉車道,只能停放十餘部車,並要為之增加一筆可
觀的經費,而且當時車輛不多,週邊有忠孝公園、新興國小,停車尚稱方便,
所以決定不設地下停車場。
1989126,高雄市政府正式核發建照(一年內必須要開工,否則就要
重新申請,屆時必須要依循新的容積率辦法),199096日 申報正式開
工,開工前三天的93日 ,先行拆除舊建物。禮拜堂拆除後,乃暫借信義會
苓雅教會作為主日禮拜和較大型之聚會場所;牧師館暫租於林森一1527
之二;行政中心則暫租設於新田路65號謝慶輝律師的四層樓房,同時供各團契
活動及公禱會使用,而教會中龐雜的所有家具等東西,則是寄放在郭武峯執事
的工廠裡。1990930日 上午舉行重建大樓定礎禮拜。
主後199093903分,怪手由主堂正面右側第一次鑿下 ,在場的會友
都相當不忍,但都深明唯有舊的破壞,才有新的建設。留下了拆除舊堂的歷史
鏡頭後,於九月十二日 拆除完成圍籬。
主後1990930日 上午10時,由陳播春牧師主持定礎式,並以哥林多前書
三章十~十一節:「我照上帝給我的恩,好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有
別人在上面建造,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
別的根基。」來勸勉會眾。
199095日 開始施工到1992329日 下午230分獻堂。
室內設計部份由林良彬執事負責。林良彬執事憑著自己的專業根基和信仰,
誠惶誠恐地在建築物施工期間多次到現場,用祈禱的心來揣摩上帝的旨意,
而勾勒出設計的中心思想及意義:當大家仰望紅色醒目的主堂外觀後進入大門
,首先看到的是副堂細膩又典雅大方的檜木門,其上有紙黏土所塑出的小天使
像,正吹起福音的號角,吩咐我們去傳福音,而旁邊結實累累的葡萄藤,是
祈願我們的教會在傳福音事工上,能有豐碩的收成。由天使導引進入副堂,
呈現在眼前的是整齊清爽的空間,主要的背景亦是由檜木的原色來搭配。前
方講台的背景設計,則具高舉基督的深遠涵意。
循著樓梯往三樓而上,進入到主堂大門後所展現的又是另一不同風貌,特意
挑高的空間,無形中使人心情肅然。設計者採用原木來表達神與人之間,以及
人與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情感。再看兩旁直聳的尖拱造型窗框,道出宗教文化
的形式語言,並且蘊涵綿延不絕的隱意。
主堂正面主壁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在於闡述基督的救恩透過十字架臨到我們之
間,左右邊灰色花崗岩的襯托設計,即取自人手祈禱的藝術造型,象徵了主
基督在馬太福音七章二十四節的教導:「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
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並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三章十一節所說:
「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
十字架背後引人眼目的彩色玻璃磚,全部以手工砌築而成。圖案中間的蠟燭
表現的是耶穌基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捨己精神。旁邊延生的葡萄藤乃是
希望我們教會的全體會友,都成為基督的精兵,盡心盡力宣揚福音以拯救更
多的靈魂,猶如葡萄藤般結實眾多。

金句:『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約書亞記2415節)

德生週報-95/08/13

承載過去,邁向未來

 

經文:約書亞記一章69                               胡忠銘牧師

腓立比書三章1214

前言:

    八月的第一個星期天,是德生教會設教的紀念主日。到2006年為止,正好是德生教會設立的四十二週年。每年此時,教會都會舉行感恩禮拜,感謝上帝的恩典。

「歷史」是一種「回溯」,亦是人對過去所發生之人、事、時、地、物的記憶。要瞭解歷史,就當需明白時間、空間與所發生事件的人與物,因「時間」是歷史的「主軸」;「空間」是歷史的「舞台」;「事件」是歷史的「劇本」;「人與物」是歷史的「演員與道具。」所以,每一個參與德生教會禮拜和服事的兄姐,在這段四十年的「時間」、「空間」之「舞台」上,都是「劇本」中的「演員」,所推行過的每一件事工,也都是劇本中的「事件」。為能有更精彩的演出讓上帝觀賞,我們必須透過歷史的反思,修正缺點,大步向前,才能達成上帝對我們的期許

在德生教會創立四十二週年,同時又有兩位新同工加入服事行列的今天,我們除了透過感恩禮拜來回顧歷史、瞭解歷史外,也必須從承載歷史的「溫故而知新」當中,透過反省與思考,繼續邁向未來,才能再創德生教會的歷史。

.回顧

以色列民族是一個非常注重述說歷史的民族,每逢節慶,他們都會不厭其煩的告訴百姓,上帝如何帶領他們出埃及,導引他們進入迦南地的故事,除了藉此感謝上帝在過去所走過道路上的保守與恩典外,也要從複述歷史當中,提醒他們無論如何,一定要謹記上帝的教訓。基於此,在德生教會四十二週年的時刻,我們也當效法以色列百姓的精神,再次重述德生教會的歷史,藉此感謝上帝的恩典,同時緬懷信仰前輩過去的努力與奉獻。

19647月初,母會新興教會的蘇天明牧師與好友邱天登牧師,及彭清約長老和余蔡倫長老,相偕來到高雄市德生街勘察分設教會的地點。勘察之後,決定租用德生街23號的三樓透天厝作為聚會場所,遂而將二樓闢為禮拜堂,三樓作為牧師館,一樓規劃為接待室及主日學教室,且依街道的名稱,命名為「德生基督長老教會」。

    1964年8月4下午5時,由蘇天明牧師主持開幕禮拜。從這一天開始,德生教會正式成為新興教會分設的第三個支會。同年89日開始聚會,當天出席的人數約有70名左右。幾個星期後,聚會人數不斷增加,禮拜堂無法容納,只好另覓新處,於927日 租下德生街2號的二樓,作為禮拜堂,原先所租用的三樓樓房,依然保留為牧師館及主日學教室。

    1968年底,德生教會的教勢快速增長,已有長老四名,執事六名,陪餐會員178名,未陪餐之小兒會員109名,已遠超過成立堂會的標準。

1969年於壽山中會春季議會稟請,獲准升格為堂會。

1976226第一次建堂,由蘇天明牧師主持定礎禮拜,於917日 舉行獻堂感恩禮拜。

1981年開設大仁教會。

1987823開設德生第二教會(現改為漢民教會)。

1989年開始籌畫第二次建堂的計畫。

1990930上午10時,由陳播春牧師主持定礎禮拜,正式開工。

1992329舉行新建大樓獻堂感恩禮拜。新建禮拜堂落成後,信徒人數呈倍數增長,教勢蒸蒸日上,不但與社區結合,辦理課輔班,還與隔壁的新興國小共同辦理英文教學。

1993年接納燕巢教會為支會,協助其福音事工。
    1998年9月6起,開始推行一連串的禮拜更新、靈命造就、松年大學、週末兒童營、團隊服事、組織管弦樂團........
等事工,並於2002年開始第三場(華語)禮拜,主日禮拜的人數也由300人,增長到2006年的600多人。

.長胖還是長高?

20062月,本會長執同工於墾丁福華飯店舉行「德生教會願景與未來事工研討會」時,我曾在開會禮拜中,以<長高vs.長胖>為題,談到教會增長的來源有三:

1.生來的:誕生在基督徒家庭,一出生便是基督徒者。

2.轉來的:因搬遷、結婚、工作、感情等各種因素由他教會轉入者。

3.得來的:接受福音、重生、改變而成為基督徒者。

基本上,按教會增長的原理觀之,「生來的」與「轉來的」,並不能算為增長;「得來的」才算是增長。

    有一本名為《長大成熟》的宗教書籍,是由位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一間五旬節教會的牧師歐迪慈口述而成。歐迪慈牧師在該書當中,有感而發的談道:當他剛到這間教會牧會時,主日禮拜的平均人數,約有一八四人。經過幾年的努力,禮拜的人數增長到六百多人。看到增長的結果,歐迪慈牧師滿心歡喜。然而,隨著教會人數的倍增,事情越來越多,牧會的工作也越來越繁重,在疲於應付的情況下,身體相當勞累,不勝負荷,為此,他靜下心來禱告,求上帝加添智慧和能力,繼續帶領教會向前進。

當他禱告的時候,忽然聽到有一個聲音告訴他說:「你的教會不是長大,而是長胖了,只是增加一些同樣的人而已。你們過去有兩百個沒有愛心的人,以後又增加了三百、五百,現在又到了六百個人,但都是同樣的人……,這不是長大,而是長胖。」停頓了一會兒之後,聲音又繼續告訴他說:「你的教會根本不像教會,而是一所孤兒院……,你不過是這間孤兒院的院長而已。禮拜天,你裝一瓶牛奶向信徒說:『口張開』餵他們喝牛奶罷了。」

讀完這篇文章後,使我感觸良多。我在想,咱們德生教會的情況和上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五旬節教會相同,都是在幾年之間,人數從兩百人就增長到六百多人的教會,然我們到底是長高,還是長胖?實值得我們省思。

.努力長高,邁向未來

1.努力長高

在成長的過程中,長胖與長高是有必要的,現代人大都希望長高,並不喜歡長胖,因長高的好處畢竟比長胖多。200481日 ,德生教會舉行設教四十週年的感恩禮拜時,我曾經引用幾個「長高」的例子和大家共勉,果真得著立竿見影的效果。兩年後的今天,再次提出作為回顧與前瞻的思考,期盼能繼續朝此目標前進,好讓我們的教會能夠更上一層樓,繼續長高,而不只是長胖。

    美國田納西州 Bellevue 浸信會的主任牧師Adrian Rogers,是位電台和電視節目Love Worth Finding(愛值得發現)的主持人,他所主持的節目,每天都有上千萬的人民收聽和收看。他的節目也透過四種不同語言的翻譯,在歐洲、南美洲、澳洲、非洲、中國、印度等上千個電台及電視頻道播出。依Adrian Rogers多年的工作經驗和研究指出,全美國增長最為快速的二十五間教會,不分教派、不分教會硬體設備的新舊,幾乎都有六項共同點:

1.    重視聖經。

2.    優質的敬拜。

3.    牧師有力的領導。

4.    合一。

5.    不氣餒。

6.    勇往直前的精神。

    此外,德國神學家,專研教會增長的學者Christian A. Schwartz,亦曾針對全球五大洲,三十二個國家,超過一千間教會進行研究,結果,他歸納出健康的教會,皆具有下列八項共同的特質:

1.    令信徒得力的領導方式。

2.    以恩賜為本的事奉模式。

3.    充滿熱誠的靈性表現。

4.    激勵人心的禮拜。

5.    功能健全的結構。

6.    全面堅固的小組。

7.    以需要為本的佈道事工。

8.    會眾相親相愛的關係。

    的確,上述所提出的論點,無一不是教會增長所不可或缺的要素。然更為重要的是,人所提出的計畫再好,倘若信徒沒有禱告,沒有合一,沒有行動,沒有上帝的同在與祝福,終將徒勞無功。這也就如同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所言:「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哥林多前書三章6-7節)

2.邁向未來

集數學家與哲學家於一身的英國著名學者羅素(Russell, Bertrand Arthur Willian, 1872-1970)曾經說過:「我相信人類最好的時代不是在過去,而是在未來。」(I am convinced that the best part of human history lies in the future not in the past.)羅素的這句話,道出了他前瞻眺望、邁向未來的人生觀。

基本上,羅素的這句名言,本就是基督教信仰非常重要的信仰觀,因保羅在兩千年前,寫信給腓立比教會時,早就已經道出了。我們從保羅所寫,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這段經文:「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三章12-14節)可以清楚見著。

保羅用自己的信仰歷程和體驗,以賽跑為喻,書寫出這段話的主要目的,乃在勸勉屬基督的人,當忘記背後,努力朝著目標前進,才能得著獎賞。雖保羅並沒有明確的指出,其所期盼得著的獎賞是什麼,然從中文之「得著」(達到或認識)的希臘文“katalambanein”之原意看來,保羅所要得到的,乃是要充份認識基督,從祂身上得著從死裡復活的恩典與福氣。

保羅續而提出,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則必須向著標竿直跑。保羅所說的「標竿」,希臘文稱為“skopos”,所指的意思是跑道終點處的標誌,即賽跑的人要達目標,目光所需注目的地方。在保羅的書信中,這個字只在此用過一次。保羅用這一個字來強調「標竿」之重要的主要目的,並非在否定回顧與反省歷史的重要性,而是要我們勿被過去的風風雨雨和現在的旁務所牽絆,乃要朝著所設定的目標,全力衝刺,才能到達。

結語:

當然,要全力衝刺,達到目標之前,摩西授命約書亞繼續他的工作,領導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勉勵他勇敢負起使命的這段話:「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必使這百姓承受那地為業,就是我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賜給他們的地。只要剛強,大大壯膽,謹守遵行我僕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不可偏離左右,使你無論往哪裏去都可以順利。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裏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約書亞記一章6-9節)當可作為我們承載過去,邁向未來,創造歷史的勉勵。

附文:開闢燕巢教會為大專事工中心由

1993年,德生教會接納燕巢教會為支會之後,可說是投入相當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福音的事工上。然而眾所周知,在民間信仰鼎盛的台灣鄉下,要改變一個人的信仰,實非易事,又加上年輕人大量的外移,人口流失嚴重,福音的推展,可謂相當的困難,能夠維持教會的正常運作,維持原狀,就已經算是不錯了,實在不敢奢望教會能夠快速的增長。我自己曾在花蓮的鄉下教會牧會過十年,所以,能夠深刻的感受到,類似燕巢教鄉下地區的教會之窘境和所面臨的困難。

雖是如此,我還是發覺,除了教會例行性的牧養和關懷工作外,鄉下地區能夠做的,舉凡兒童品格營,婦女、老人與外籍媳新娘的講座,也都可以嚐試。因自己也曾在人力、物力、財力缺乏,「舉步維艱」的情況下,做過這些社區工作,雖然效果並不如預期,但撒網的結果,也得著了好幾條魚。

最感到欣慰的是,19908月,當我從英國進修回來後,教會旁邊新設立了一間專科學校,由於地處偏僻,師資嚴重缺乏,因而有幸受邀前往兼課。兼課的過程中,不但可以直接接觸到學生,也可以透過對學生的關懷,在課堂上或私底下「偷偷」的傳福音。雖學校在得知之後,有某種程度上的阻擋,然還是有許多學生來到教會參與學生團契,人數最多時,曾高達七十幾人。

感謝的是,在短短的幾年中,總計有十三位學生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其中,還有兩位同學在畢業之後,進入神學院就讀,再度成為我的學生。由於兩位進入神學院就讀的同學,都是第一代的基督徒,家人對於她們改變信仰,又進入神學院就讀,本持強烈的反對意見,但在經過溝通之後,才逐漸釋懷,轉為接受。如今,兩位信主的同學,皆已從神學院畢業多年,且成了全職的女傳道人。

當燕巢地區相繼設立了多所大學之後,使我回想起,先前在花蓮牧會時,所面臨的困難,和燕巢教會的情境,有許多類似的地方,遂而激起了我將燕巢教會設立為大專學生中心的思考。也就是因為如此,德生教會才會和壽山中會的大專中心合作,向總會提出申請大專工作者,投入大專的福音工作。

 

∮德生簡史∮                  茁壯期

1976-1981                             摘自德生教會40週年紀念特刊

教會禮拜堂自19679月新建落成之後,會友人數逐年增加,禮拜堂空間漸感
不敷使用,於是在19758月增建完成禮拜堂前段之二樓工程,工程費為新台
幣四十萬元。翌年5月,完成禮拜堂後段延伸增建暨內部重新裝潢及空調裝設
工程,耗資新台幣一百萬元,這是德生教會第一代禮拜堂兩度增建的過程。
在信徒靈性培養方面,邱牧師及教會一向都很重視,也確實地在做。自1967
禮拜堂落成,至1981年止這十五年間,教會持續不斷地舉辦信徒培靈會,每年
至少辦理一次,甚至也曾一年辦過三次,講師均向外聘請負有盛名之牧師前來
主講,每次為期一至三天不等,參加之會友均十分踴躍。期間曾有兩次培靈會
是由團契向小會報准後主動舉辦,一次是青年團契主辦,另一次則是夫婦團
主辦。由此可見當年會友參與教會事工之熱烈程度了。
19795月,教會開始推行基督化家庭週,此亦屬於培靈造就性質之一種,均
係在教會內舉行,為期一週。此次事工係總會所推動,各地區長老教會均普遍
舉辦。
在德生的歷史上,也曾有外籍傳教士前來擔任同工。19756月,內地會葉約翰
牧師前來協助德生教會的傳道事工,惟因葉牧師來到本會後,認為教會已經長大
,即行離去,其在本會工作時日並不久。
隨著教勢日益興旺,而各項行政事務日趨繁複,19766月開始聘請專任幹事
(嚴淇澳),以佐理教會一般行政事務。同年8月,邱牧師任期三年屆滿,經召
開臨時和會投票結果連任三年。
19779月,德生儲蓄互助社正式成立,以互助互信為經營宗旨,為社員解決了
當時向銀行、合作社貸款需提供抵押品之問題。開辦之初僅以本教會會友為限,
嗣擴大營業範圍起見,而吸收會外人士為社員,自此互助社因法令規定之關係,
必須獨立經營而脫離了教會體系。
鑒於教會青年學子高中畢業後,隨即離家隻身在外求學,儼若失迷之羊一樣,
而認為有成立旅外團契之必要,期能藉由團契之關懷與聯繫,除使離鄉背井之
青年會友們,領受到在主愛中的溫暖之外,更能使其不致偏離信仰的真理道路,
19785月,旅北團契正式成立,初期旅北之範圍係以台中以北地區為限,後因
中南部各地先後都有大專院校之設立,旅北團契之範圍遂逐漸擴展至全台各地。
回想起在那一段年日裡,本教會的青年會友非常的活躍,大家在參與各項事工之
活動,是不分團契,也不分年齡的,有事總是大家一起來,互相支援,真正能表
現出在「主」裡我們都是一家人。
當時各團契舉辦之各項戶內及野外活動之種類,可說是相當之多,諸如:靈修
旅遊、新春露營、青少年靈修會、登山健行、郊遊野餐、親睦會以及音樂佈道會
等等活動,在在展現出教會生命的活力。
記得當時教會中有一群青年曾自組詩班,名為「頌音詩班」,此外更有少年合唱
團之成立,該團指揮乃由當時尚在雄中就讀的青年會友鄭立宏擔任之。該團還頗
具規模並製有團服,至今教會中仍存留有該團之團服。
此外,當時也曾有類似今日之「親子團契」之組合,成員多屬已婚而年齡多在30
40歲之間的青年會友,他們多利用假日前往孤兒院、育幼院、老人院甚至痲瘋院
等處,作慰問及同樂活動,祇因多數成員之子女均尚幼小,每次活動都必須帶著
子女一起參加,實質上無異於今日之「親子團契」。
1978年,總會積極推行「第二階段教會什一增長」運動,因此德生教會也於同年
8月著手開拓「大仁教會」事工。此一開拓事工委請賴永笙先生負責,並議託德生
會友黃益祥協助開辦野外主日學。19811月,正式設立「大仁教會」為本教會之
支會。
198011月,邱牧師因年事已高,自請辭退,案經小會議決同意其請辭,但因辦理
另行聘牧的過程需要,仍商請邱牧師同意任期順延至次年之7月底止。
1981年間,教會即著手尋找接任牧師適當人選,同年9月成立聘牧小組,成員為王海
、朱文泰、施昌緒、趙碧桃、吳真實等五位長老,並推選朱文泰長老擔任召集人。
109日 的小會及長執聯席會議中,聘牧小組報告聘牧事宜進展情況,並推派施昌緒
、趙碧桃、吳真實等三位長老,代表教會前往關子嶺教會,與陳播春牧師面洽聘任事宜
1116日 教會召開臨時和會,經由全體出席會員投票通過聘請陳播春為本教會
第二任牧師。(待續)

金句:『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

(路加福音十二章15節)

寶來家族日-4

寶來溪的鄰居, 六龜, 老濃溪...... 而他比較知名的活動是泛舟,  據說他的難度比秀姑巒溪還要高, 還要刺激 ...
喝~~我, 心臟較差, 還不曾試過泛舟, 這等活動, 對嗜水的我來說, 真的是一種........嗯~...... 慚愧慚愧~~~~
我們到不老溫泉飯店, 據老爸說, 這家飯店已經頗具歷史, 老爸也有十多年不曾造訪, 姊姊今年過年時, 與姊夫一家人曾經來過, 覺得他們的料理還不錯, 而湯池也很讚 !! 有一個很棒的山泉游泳池 .....
這次因為, 只是路過來吃午餐並不玩耍, 所以可先來探路, 下次可找三五好友來玩
到囉!!整個規模還不小, 也有提供住宿, 他們的泡湯設施確實不錯, 有四個湯池, 一個有三水道的標準泳池, 看那水, 感覺就很想跳進去, 非常清澈, 氣氛也不錯, 這裡可以買一張泡湯卷 ,就可以享用一天, 看來是非常划算喔 ~~
我們點了一桌的 "桌菜",  也因這裡產梅子, 所以仍是有梅子的影子在裡面, 梅子雞, 湯頭味道極鮮, 要特別介紹的是, 用豆腐乳去蒸煮 "喜相逢"  非常好吃, 我連吃了好幾尾, 在一般的台菜料理中, 真的很少見到, 用"喜相逢" 來蒸, 一般都是鱸魚, 石班之類的大魚, 因為喜相逢個頭較小, 你就見到一盤中, 份量十足的魚, 那種滿足感, 超感動 ....老爸特別請大家喝冰涼的啤酒, 哇~~~超讚 !!!!
酒足飯飽之後, 在飯店內的石桌,石椅,休息一下~~~ 小憩片刻, 讓辛苦的駕駛者, 休息一下~~~
約莫二點左右, 老爸說他一位以前的同事, 也退休了, 在附近, 因緣際會, 買了一間房子, 因為之前同事一直力邀, 都沒機會去, 這次剛好 一起過去拜訪囉!!
我們一行人, 就這樣浩浩蕩蕩去拜訪人家囉 ~~
同事很帥的騎著單車出來外面的路口接我們, 我們就這樣, 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 跟著進去....
哇~~~大家不約而同發出讚嘆, 好棒啊 ~~~
世外桃源一般 ,一棟完全木造像別墅般的二層樓房, 有前院, 有後院, 還有一個兼具網球, 籃球, 璧球的, 停車場....二層樓: 一樓是儲藏室, 樓頂, 就是這些運動場所囉 ~~
我們被帶到大木造房的二樓後陽台, 好大一個陽台, 好舒服喔 ~~
同事說, 前一天才一批老同事剛走, 來住了二天, 唱了一晚的卡拉O.K. ~~~退休生活真是令人羨慕阿~~
後院最棒的就是風景了, 可以飽覽老濃溪, 對面的山巒景色, 同事還開玩笑的說, 雨下大時, 搞不好還可以見到土石流....
同事介紹上下二層, 共八間套房, 他說他剛搬來時, 到鎮上去買垃圾桶, 想想八間房, 每間各二個, 就買了20個垃圾桶, 雜貨店老闆還問他說, 你是開旅社是不? 呵呵 ~~~真是有趣......
一樓園子還種了許多花花草草, 同事順手捻來, 摘了幾片土肉桂的葉子, 泡茶給大家夥嚐, 有一種淡淡的清香..
說真的, 退休, 是另一種生活藝術的開始, 能這樣, 真的很棒!!!
不知道我退休時, 是否也可以有這樣清閒, 清幽的環境可以享受.....好好加油吧~~~
拜訪完了, 就要打道回府囉!!! 開心的二天一夜的寶來六龜之旅...
充電完成了, 又要再回到台北這樣一個, 看不到彼此, 看不到天空的叢林世界囉 ~~~

寶來家族日-3

前一天姊夫問過 國蘭, 他們有免費的導覽, 因此就預約了...
前一晚因為泡湯泡的舒服了,  所以一夜好眠..
一早起來, 再泡一次, 讓自己神清氣爽, 時間到了, 到餐廳去吃早餐了~~
早餐是自助餐式, 有別於一般的餐廳, 菜色雖然不多, 但是中西合併,  有我最愛的 "混炒蛋", 有美味的炒高麗蔡, 筍乾....
還有每人一碗五穀雜糧稀飯, 我是不愛吃稀飯的人, 而且通常我吃白稀飯很容易拉肚子, 今天這碗稀飯, 真的很棒, 非常好吃, 只是將一些穀類燉煮, 居然可以如此迷人, 我嚐了幾口, 媽媽連吃二碗, 連一樣不愛吃稀飯的姊姊也多吃了幾口....我只能說, 這裡的大廚 ......真的非常 "會煮" .........
連喝二杯咖啡, 精神奕奕, 我們要去走 "浦來溪頭社步道",.....解說員, 準時來到, 因為今天是非假日, 而就僅有我們這一團...
我們出發了, 先經過一小段果園, 然後慢慢越走越高, 來到一處稜線, 在山脊線上, 二側都是溪流, 一邊是寶來溪, 一邊是老濃溪, 而這裡是個分水嶺, 山脊線上登高望遠, 非常舒服, 吹著涼風, 視野極佳...
解說員道出這裡的一些傳說, 步道路口處, 有一棵擁有 300 年歷史的 "七里香",  而這真的是我見過最大的七里香, 沿著山脊線, 種了一排相思, 真所謂過去在過去日據時代, 台灣當地人, 被日軍調去當軍夫, 七里相思, 與君一別不知何時再回 ......
 
300 歲國寶級的七里香 不蓋你~真的粉大吧! !!
   
          與國寶樹照張相吧!                                    相思步道 也是當初運送大砲攻打原住民的戰道
浦來, 其實就是, 寶來的舊稱,  因為寶來較好聽, 所以從此就變成 "寶來" 囉~~
寶來, 是 過去鄒族, 布農族, 與漢人共居的地方, 後來因為, 日軍來了, 原住民抗日, 布農族向來驍勇善戰, 當時是最後一個被攻下的原住民部落..
也因為地形關係, 抗日關係, 戰爭關係, 這條 "浦來溪頭社戰道", 是當初運送大砲前進的步道....
站在這裡欣賞二側溪流山巒的美景, 很難想像當初, 七里相思, 只因時代背景, 台灣人打台灣人的悲愴景象 ....
沿著山稜線繼續前進, 我們走了約莫90分鐘,  早上 約九點出發, 回到飯店, 將近十點半, 很棒的一趟知性又健康的旅程
回到房間洗了個舒服的澡, 換上乾淨的衣服, 就要啟程到下一個目的地囉~~
今天中午要到, 不老溫泉飯店去吃午餐囉~ ~~ 

寶來家族日-2

在國蘭的收費是,包含一泊, 二食, 外加一泡, ㄧ茶...
也就是說包含呢~~ㄧ宿, ㄧ個晚餐, ㄧ個早餐, ㄧ個戶外泡湯卷, ㄧ個花茶卷..
而大家的行程是.... 雖然 3 點到這裡辦好 check in, 但是因為尚有二間房未整理完畢, 因此我們先將行李放置其中一間房, 然後先去泡戶外湯池, 等到房間可以使用時再回來.....
呵呵~~畢竟現在還是八月的盛夏, 所以泡戶外池, 有點意興闌珊. ...反而他的山泉池 (約 28 度) , 較受歡迎~~ 喝~池雖小, 但還是有人在池中游起泳來...  覺得有趣。。。。要小侄女將他在 ymca 所學的絕佳泳技秀ㄧ下, 哈~~這位小姐, 隨便露二手, 就把原先在旁, 努力練習的先生,.......  嚇跑了~~真是不好意思ㄛ~
約莫五點, 大家也覺得玩夠了,  回到櫃檯, 而我們的房間也整理好了, 離晚餐時間尚有一小時, 那就......再泡.....室內湯囉 ~~~
呵呵~~~華麗的 室內浴室 , 先洗澡, 享受全方位的水柱沖灌, 過癮極了~~ 然後再去, 大大的浴缸裡面, 享受泡泡按摩.....就見到小姪女, 跑來跑去, 那裏玩玩, 這裡玩玩, 玩的可開心的ㄌㄟ ~~
餓了!!!  泡這麼多也該餓了~~~ 說到這裡的晚餐,  雖然不是ㄧ般其他飯店慣有的自助餐式, 而是給予每人ㄧ個套餐, 內容豐富, 味道也不錯, 可以吃的飽又滿足, 因為寶來盛產梅子, 所以有些餐點的醬汁, 是使用梅子來佐餐料理, 味道極好~~ (因為太餓了~~吃完才想到 忘記拍照了~~)
  
餐後, 在飯店的步道,  走ㄧ走散個步, 幫助消化一下....風吹的很涼爽...不過美中不足的是....有蚊子666~~還好, 媽媽經驗豐富, 馬上拿出, 香茅油出來, 讓這個味道, 逼走..... 煩人的蚊子~~
坐在有著紗帳的室外餐區, ㄧ邊聊天, ㄧ邊享用這裡的花草茶, 因為有三間房, 而我們各點了三種不同的花草茶...最後是.....味蕾......全亂了~~~不知道在喝啥?/?.....不過....味道都不錯啦~~~
該睡覺囉~~~ 由於雲層有點多, 可惜在這樣極少光害的地方,  沒辦法看見星星, 是ㄧ大憾事阿 ~~~
好吧!!回房去, 吹著冷氣, 再享受一次泡湯吧!!!
ㄎㄧ~ㄇㄜ ~~ㄐㄧ ~~~~

寶來家族日-1

因為姊姊有 "寶島周遊卷" 尚未消化完畢, 因為爸媽結婚週年 ..... 因為小朋友放暑假 ...... 因為大家開心 ....
所以大家一起去寶來, 來一趟, .....家族旅行團. ....
請了二天假, 開開心心, 跟去玩 ....
先前姊姊曾經到過, 國蘭溫泉會館住過, 知道他們的規模, 所以這次就決定到這家來泡湯玩耍...
天氣粉好...交通一路順暢, 從高雄過來ㄧ路上, 在旗山糖廠, 休息吃了ㄧ杯, " 楓糖核桃冰淇淋"   然後再出發,到寶來, 約莫二小時車程...
到了國蘭, 因為他們部份湯屋在整修, 所以我們有二間湯屋國蘭自動幫我們昇等, 所以我們住了豪華的," 觀景套房"... ....
因為姊夫的媽媽也ㄧ同來玩, 所以最後是, 姊夫與他媽媽ㄧ間, 我  姊 小姪女ㄧ間, 爸媽ㄧ間..
而湯屋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隔間 .......
呵呵 ~~~跟姊姊笑說, 好像偷情 motel, 而裡面的服務, 設備, 真的是, 面面俱到 ......
有 洗髮乳, 沐浴乳, 卸妝乳, 乳液, 針線包, 化妝棉, 衛生棉, 棉花棒, 刮鬍刀, 梳子, 甚至 面膜, 保險套......一應俱全, 而且絕對不是雜牌, 還是知名品牌......
裡面的 shower, 是四面八方會噴水的 SPY, 水柱....

浴缸更好玩了, 大小二個, ㄧ個是座式泡湯池, ㄧ個是臥式泡湯池, 還可以打泡泡 ......
陽台直接面對山, 溪流, 所以落地窗, 整片玻璃可以坐在浴缸面向戶外景觀. .....
陽台還有躺椅, 吊椅 .....
呵呵呵~~~
華麗 極了 ~~~
姊夫與親家母, 是更高級的湯屋, 裡面 浴缸, shower, 與廁所是分開的, 而且是半露天, 與臥房有區隔, 雖然也是落地窗玻璃, 但可以將窗簾拉下, 而他們的浴缸是超大按摩浴缸, 房間內還有沙發, 小茶几.....
看傻了 ~~ 看看價錢, 如此等級在台灣其他地方不算貴, 但若是在寶來可算是貴的呢~~
不多囉說, 當然是泡湯先囉 ~~~

五年級的迷戀

呵呵~~~
前ㄧ陣子與同事聊到小時候看的卡通,  同年的我們不約而同的都對ㄧ部卡通-- 思思念念.......
我說我前幾年還有上網去查詢過...結果....只有在二個網站看到相關報導 .......
不過前陣子, 我不死心, 又再查了ㄧ次.......居然多了許多網站, 還知道可能會拍成電影 ..........
哈哈~~~真是讓我心情,....." 興奮莫名" .....趕快將這些網站, 傳給同好......
同事告訴我說, 前ㄧ陣子他在桃園的新光三越看到,...有賣整套的DVD, 二話不說, 我請他幫我買 ......
結果........我期待的心......落空了 !!! 可能不賣座因為知道的人太少了....... 已經下架了.......
真是傷心 .......
同事也是不死心, 他上拍賣網站查詢 ....居然有賣ㄟ ~~~~
這消息實在太令人振奮了 ......
二話不說, 我馬上上網, 就去拍下來 .......
從訂到拿到手上, 不過就三天時間, 真是佩服......現代 "科技" 與 "效率" .......
哈~~這就是五年級生, 都可能會有的印象的.....   "雷鳥神機隊"  . . .......
因為它只播過一次, 記得沒有再重播過......而這個劇集, 也就那麼短暫的出現過.....
      
猶記的小時候.... 因為這不算是卡通的卡通, 因為是木偶做的, 不全然是動畫, 有別於一般的卡通, 又是歐洲版 (英國) ,非日系的.... 說的又是科學, 太空救難的... 超先進的題材.....
對當時的我而言, 可是勝過科學小飛俠, "千萬倍" ... 比超人還要令人心動 .....
同事見到我在翻看....只要是同年代的, 無不驚喜連連.......
而....令他人驚訝的是, 同事都認為我ㄧ個女生, 怎麼會對這樣的ㄧ個劇集........ 如此着迷......
呵呵呵~~~我本來就是 "異類" ......  我從不否認ㄚ.........
等我有空, 再將隨片贈送的  "雷鳥神機隊完全攻略手冊"  放上來.....以饕各位....五年級生 , 與我 同樣迷戀 的,  雷鳥迷們  ㄛ.......
請耐心等待ㄛ~~~
後記 : 總算將照片放上來囉!!雷鳥迷們!!!好好享用吧!!!

ㄚ~~~是安怎???

連續二天家裡的電腦都不能上網, 我以為我的電腦壞掉了 ~~~
前天突然無法閱覽, 不能上yahoo, 不能上 hinet,  怎麼弄都告訴我......... 伺服器有問題  ......????
東檢查, 西檢查, 趴到床底下去查電線, 網路線, 東挪西挪, 怪哉!!! 都完好???~~~...... 不要吧!!!  農曆七月的, 上帝保佑!!!
已經絕望了!!! 昨天早上又試了一次, 還是不行ㄋㄟ ~~~~ 悶極了!!!!
昨天就不想碰電腦 了 !!不過昨天阿珠, 告訴我說, 他們家電腦, 偶爾也會有這種狀況~~~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區域的區域網路問題阿 ??? 不解 ?????
今天百般無奈, 想想還是姑且一試, 不然明天就要把 "他" 提到公司去請... 同事幫我瞧瞧了 !!! 重的ㄌㄟ~~~想到就想...... 哭 ........
嘿嘿嘿~~~~ 轉轉轉~~~~~居然是正常的ㄟ ~~~~~
可以不必提到公司去了~ ~~
呵呵呵~~~沒想到....... 電腦居然也入侵到我的生活中了~~
"網路"真的是件可怕的"惡魔"......... 少了他, 還真的是.... 不..... 方..... 便 ....... ㄚ ~~~~~~    

德生週報-95/08/06

回應之聲

 

經文:詩篇一百五十篇1-6                                 胡忠銘牧師
歌羅西書三章16-17

前言:

小時候,可能是比較善解人意,又加上「好嘴」,大人們總覺得我是當牧師的料,在家人的鼓勵下,小學三年級時,我就萌生長大以後要當牧師的意願。喜歡音樂,又在教會參與聖歌隊服事的家父,有感當牧師若諳音樂,對於牧會必定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我小學三年級起,就不惜投下「鉅資」,讓我學習鋼琴。因為這樣,從小,我便對音樂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

1960年代的台灣,學鋼琴可說是一種奢侈,也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若非家庭經濟許可,要學鋼琴,談何容易!在學琴的過程中,幸好有多位貴人的相助,才得以如願。

感謝的是,我本屬的善化教會,有位受過日本教育,熱心愛主的國中音 樂 老師,知道我長大後要當牧師,所以「半教半送」的指導我好多年的琴藝,減輕了家父學費上的負擔。

在學琴之初,家裡尚未買琴前,我所就讀的小學之校長,特別開放學校的音樂教室,允許我可以利用下課時間練琴。雖然學校的鋼琴已經老舊不堪,有好幾個琴鍵彈不出聲音來,然在鄉下地方,有一部鋼琴可練,可說已經謝天謝地了!

最讓我永生難忘的是,旅居菲律賓,經濟情況不錯的二伯父,在我國中二年級,回台參加祖父的告別式時,從祖母口中得知,家裡買不起鋼琴,得四處借琴練習的窘境,離台之前,乃慷慨解囊,買了一部當時等同一間房子價錢的全新山葉鋼琴送我,好讓我得以在家裡練習鋼琴,不必四處奔波,向他人借琴練習。這件事,對我日後用音樂服事上帝的心,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就這樣,自從小學三年級起,我一方面學習彈鋼琴,一方面隨著父親參加教會的聖歌隊,直到青少年時期的國中二年級階段,聲音變粗,無法再繼續唱第一部(soprano)為止,才開始投入司琴的行列。此時,學校老師也要我接替畢業的學長,擔任學校合唱團的伴奏。國中三年級時,我曾多次跟隨合唱團,代表學校前往各地參加比賽。可能是合唱團成員全都是女生,只有擔任伴奏的我是男生,出盡鋒頭的緣故,我的心中曾經有過長大之後,當個鋼琴演奏家,在人前表演的幼稚念頭。

從國中三年級開始,我便在母會善化教會擔任主日禮拜的司琴,一直到進入神學院就讀為止。還好,進入到神學院以後,隨著年齡漸長,我發覺,若用音樂來服事上帝,會比當一位演奏家來得有意義,也同時激發了我在牧會的生涯中,用音樂來回應上帝的構思與堅持。

.上帝給德生教會的特別禮物

1998723,來到德生教會牧會之後,我發覺,教會有許多的音樂人才,特別是96日 就任禮拜時,在李運進長老的號召下,有多位兄姐拿起管弦樂器,加入禮拜的服事,深受與會來賓的好評,進而更加激起了我在德生教會用音樂來回應上帝的決心。這幾年來,果真在多位對音樂有負擔的兄姐,投入音樂的服事行列,於教會的重要節期,參與音樂讚美禮拜,使得德生教會的樂團,名聲遠播,許多人慕名而來觀摩與學習。

2002年,為能讓青少年也能夠有參與音樂的服事,教會組成了一團名為<德生樂集>的青少年弦樂團。四年後的2006721-27日,在各種條件均已具備的情況下,終於組團出國,前往日本東京池袋的台灣人教會,以及日本人的品川教會參與禮拜和演奏,同時參觀位於東京市區內的武藏野音樂大學之樂器博物館。在籌備的過程中,承蒙本會陳振生長老、陳恆明老師的殷勤指導,以及陳采芹姐、陳淑慧姐的協助,加上多位愛主的兄姐之代禱與奉獻,使得訪日演奏之旅,得以順利成行。在演奏與訪問的過程中,所有的團員和指導老師,皆深刻的感受到,用音樂來讚美上帝,同時促進國民外交,著實非常有意義。

    德生教會能夠聚集這麼多的音樂人才,在禮拜中用音樂服事上帝,並於教會重要的節慶時,用各種樂器來讚美上帝,且固定每年兩次假高雄市立音樂館演出,還於今年暑假期間,前往日本作為期七天的音樂之旅,可以說是一種福氣。這不但是文化、藝術的展現,也是一種恩賜的發揮,更是信仰的表現。或許,可以用下面這一句話:「管弦樂團是上帝給德生教會一項特別的禮物。」來形容上帝對德生教會的厚愛。畢竟,在台灣,能擁有管弦樂團的教會並不多見,德生教會能享有這個福份,擁有成人與青少年兩團的管弦樂團,我們實需用感謝的心,將之發揚光大,以此來回應上帝的大能,並成為傳揚福音的工具和記號。

二、回應與讚美的訓示

「聖經是上帝啟示人類的話,聖詩是人類回應上帝的聲音。」是我在拙著《聖詩的認識與應用》一書當中所寫的一句話,亦是該書的基本命題。個人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看法,乃我們要和上帝產生良好的互動,除了要活出基督之外,在共同禮拜與個人靈修時,也當仔細閱讀聖經,專心聆聽上帝所啟示的話語,還要用「聲音」來回應上帝,才能和祂建立起美好的關係。

所謂的「聲音」,除了禮拜所吟唱的聖詩之外,舉凡樂器、舞蹈、詩章、頌詞等,能夠讚美上帝,讓祂的名得著高舉的,都是非常好的回應工具。舊約詩篇中的詩人,就常提到用詩詞、用歌聲、用樂器、用歡呼等,來回應與讚美上帝的重要,就連諸天、穹蒼、星辰也都要一同歌唱,述說祂的榮耀,傳揚祂的手段。其中,最讓人所樂道的,莫過於詩篇九十八篇4-8節,以及一百五十篇1-6節當中詩人所提出的懇切呼籲:

詩篇九十八篇4-8

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歡樂;要發起大聲,歡呼歌頌!

要用琴歌頌耶和華,用琴和詩歌的聲音歌頌他!

用號和角聲,在大君王耶和華面前歡呼!

願海和其中所充滿的澎湃;世界和住在其間的也要發聲。

願大水拍手;願諸山在耶和華面前一同歡呼。

詩篇一百五十篇1-6

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在神的聖所讚美他!在他顯能力的穹蒼讚美他!

要因他大能的作為讚美他,按著他極美的大德讚美他!

要用角聲讚美他,鼓瑟彈琴讚美他!

擊鼓跳舞讚美他!用絲弦的樂器和簫的聲音讚美他!

用大響的鈸讚美他!用高聲的鈸讚美他!

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除了舊約中的詩人,極力呼籲我們要用歌頌和讚美來回應上帝之外,保羅也在寫給以弗所和歌羅西教會的書信中,強調回應的不可或缺。保羅如此說道:「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無論做什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著他感謝父神。」(歌羅西書三章16-17節)

詩人和保羅之所以會鼓勵上帝的子民用這樣的方式回應上帝,乃他們感受到,上帝是美好的,是偉大的,沒人像祂一樣,能夠創造天地萬物,行奇妙的事,施行救恩。

.讓教會成為回應的教會

    既然聖經中的詩人和保羅,如此重視回應與讚美上帝的重要,那麼如何讓教會成為回應的教會,當是我們責無旁貸的。

1.以日本東京品川教會為例

日本東京品川教會,是德生教會母會新興教會的姐妹教會,照這樣的關係看來,品川教會可以說是德生教會的「阿姨教會」。品川教會原本屬於日本基督教團,後來因故脫離了日本基督教團,而成為一間不屬於任何教派的獨立教會。1978618日 ,品川教會與德生教會的母會新興教會,在蘇天明牧師與佐伯洋一郎牧師代表雙方的簽約下,正式締結為姊妹教會。

    品川教會樓高只有三層,在大廈林立的東京,可說不怎麼起眼,但由於佔地廣大,禮拜堂內部設施完善、光線明亮、高雅大方,在當地赫赫有名。教會的經濟來源,除了會友的奉獻之外,有一大筆經費來自於隔壁的商業大樓,日本著名的三井住友銀行正位於此辦公大樓內。其因乃隔壁的辦公大樓比品川教會早蓋,當品川教會有意要建蓋新禮拜堂時,該大樓擔心教會蓋起來之後,會擋住辦公大樓的視野,使辦公大樓失去視野廣闊的價值,因而前來與品川教會商量,盼望教會勿蓋大樓,以免擋住他們的視線,他們將出資向教會買六十年的空間,同時協助教會建蓋禮拜堂。雙方經過協商之後,終於達成共識,各蒙其利,和平共處。

    品川教會的建築物,除了作為禮拜的場所外,也肩負著社區的福音工作,不但開辦幼稚園,也提供禮拜堂作為社區聚會、演講和結婚的禮堂。值得一提的是,品川教會是一間專門提供音樂演奏的教會,縱使是一般的音樂會,只要透過申請的手續,他們也都相當樂意外借,因此,東京有許多中小型的音樂會,皆選擇在此演出。禮拜堂的內部空間與音響設備堪稱一流,和政府文化單位所設立的音樂館相比,實不分軒輊。品川教會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洞見和前瞻性的開放作為,其主要的原因和目的,乃他們要讓教會充分發揮功能,成為一間回應與讚美上帝的教會。

如今,品川教會在吉村和雄牧師的帶領下,連同主日學生,每個禮拜的平均出席人數,約三百五十個人左右。如此的規模,在神道教盛行的日本,可以算是一間超大型的教會。

2.以美國洛杉磯水晶教會為例

位於美國加州橙縣園林(Garden Grove),被人稱為「南加州最大的基督教堂」之水晶教堂﹙Crystal Chapel﹚乃舉世皆知,該教堂的歷史,只不夠短短的幾十年,卻創造出基督教會增長的奇蹟,令人刮目相看!

1968年,羅伯特舒勒牧師(Rev. Dr. Robert Schuller )基於「若是人們能在一個花團錦簇,無居無束的環境中來崇拜上帝,該有多美!」的構思,心中殷切盼望能夠建造出一座看起來似乎沒有屋頂和牆壁的教堂,此一構想,在美國著名建築師菲力普.強生(Philip Johnson)的協助與設計下,用鋼骨和水晶玻璃為主要建材,歷經十二年的努力,可容納一萬多人的水晶教堂,終於在1980年竣工。

多年前,我曾藉著赴美的時間,特別抽空前往參觀,對於禮拜堂的宏偉,以及各種軟硬體設備,印象非常的深刻,特別是他們的管風琴、管弦樂團,以及聖歌隊的印象,深深的烙印在我心中,永難忘懷。

水晶教堂的名聲遠播,建築物的宏偉是主要因素,然此之外,還是得有許多的客觀條件加以配合,才會有今天漂亮的成績。因著水晶教堂外觀的宏偉,聚集了許多基督徒的菁英,特別在音樂的服事上,更是吸引了相當多的基督徒與非基督徒音樂家前來共襄盛舉,他們認為,能夠在水晶教堂參與禮拜音樂的服事,是一種無上的光榮。

自從1980年水晶教堂竣工以來,每年的聖誕節,教會都會舉辦盛大的音樂禮拜,藉以慶祝耶穌的誕生。過去,教會舉行音樂禮拜時,都會吸引許多當地民眾前來參與,然而近幾年來,人數則有不斷提升的趨勢,其中,不乏遠從台灣、香港、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慕名而來的聽眾,尤以華人最多,光是去年平安夜當天,在人數高達一萬五千人的會眾中,就有五千位華人參與平安夜音樂禮拜。特別是在20051225日 凌晨十二時,由羅伯特.舒勒牧師所主領,鋼琴先生韋羅渣(Roger Williams),管弦樂團指揮家卡約尼(Johnnie Carl)配合演奏的這一場音樂禮拜,更是震撼人心,在場的會眾,無論基督徒與否,皆深受感動,掌聲與歡呼聲不斷,共同慶祝主耶穌基督誕生。可見,美好的禮拜與動人的音樂,亦是水晶教會吸引人前來聚會的一大利器。

結語:

    音樂是上帝給予人類最為美好的禮物,人若能用音樂來回應與讚美上帝,是最好不過的信仰行動了。看到日本品川教會與美國水晶教堂,用音樂來回應與讚美上帝的見證,著實令人感動。今天,德生教會有這麼多的音樂人才在此聚會,實在是上帝特別的恩待和禮物。我們當加以善用上帝所賜與這麼美好的禮物,效法詩人與保羅所教導的訓示,一起透過各樣的樂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見證福音,好讓德生教會成為一間回應與讚美上帝的教會。

∮德生簡史∮            蓽路藍縷、德生的誕生

 

1964-1976

為響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一百週年紀念所發起的倍加運動(PKU百週年倍加運動,教會會友增加一倍),高雄新興教會在分設了六合與安生兩間教會後,蘇天明牧師乃邀請在彰化牧會的神學院同學邱天登牧師前來高雄開拓第三間子會,邱牧師欣然受邀。之後,在新興教會翁嘉器、吳招生、吳新德、余蔡倫、彭清約等多位長老的奔走下,決定租下座落於德生街23號的房屋作為聚會場所,並將之命名為「德生基督長老教會」。

196482,由當時高雄中會議長李傳牧師主持了德生教會的開設禮拜,在當時狹小的二樓禮拜堂裡擠滿了一百二十名觀禮者,見證德生教會的誕生,可見當時的盛況。隔週即舉行第一次主日禮拜,當時出席人數約七十餘名,德生教會的成長就從這七十人開始。

我們的母會新興教會在生下了德生之後,乃將住在高雄市大同路以南、中山路以東劃歸為德生的牧區,至於大同路附近的會友,則任其自由選擇。朱文泰長老因而感念地說:「母會真是用心良苦,給了我們最好的基本會友。當時的長老們更是獨具慧眼,捨棄了原先所找的地方(現為信義會苓雅教會),先暫時租屋在德生街,並於同年(1964年)11月間,再以台幣31萬元購得建堂用地208坪 ,於1967226日 由蘇天明牧師主持定礎式,並於36日 正式動工,由黃爾謙營造廠建造,總建築費五十六萬零兩百三十六元,由母會、支會共同負擔。租屋期間,仁愛街口有一會友 陳守善 先生熱心愛主,特地將他的自宅提供給德生教會,直到1967年禮拜堂落成,917日 舉行獻堂感恩禮拜為止。在當時租屋期間,母會每星期皆派二位長老、二位執事前來協助聖工,同時也派吳進蘭執事擔任主日學校長,因而奠下良好的根基。」

第二年613日 即召開第一次小會,由邱天登牧師擔任議長,出席長老翁嘉器、吳招生、吳新德、余蔡倫、廖恩賜、廖林螺,會中接納由母會及他教會遷入的正會員:成人男25人、女44人及小兒:男31人、女23人。並於88日 ,依初代教會的模式,設立了第一任執事七名。

六十年代高雄市的工商業起飛,人口驟增,而教會聚會人數也日益增加,到了1968年,德生教會已有四位長老、六位執事,加上成人和小兒會員共計有200多名。

1969年,母會新興教會向所屬的高雄中會提出申請,經過議決,准予升格為堂會。從此,德生教會便成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下的自治堂會,之後,每年固定召開定期和會,同時為會友的靈命和教勢之增長而努力。

1972年,高雄中會因故分裂成兩個中會,德生教會決定隨同母會歸屬於壽山中會。

騎鐵馬的牧師

    邱牧師是位謙和獻身的牧者,努力不懈的開拓德生教會,經常騎著腳踏車挨家挨戶探訪會友,傳播福音,關懷區域甚至遠達草衙、崗山仔、籬子內、衛武營一帶。邱牧師除認真探訪會友外,並善於替會友排解家庭糾紛,亦常鼓勵會友讀經靈修,也舉辦了多次的培靈會。此外,邱牧師也常透過禱告和聖靈的帶領,多次使得受邪靈糾纏的會友脫困而清醒,值得一提的是,1965年第一個禮拜天,邱牧師為了修理屋頂上的水塔,不慎從三樓跌落摔成重傷,在全教會會友齊心的禱告下,竟能在六週後平安脫離險境,且得到痊癒,可謂是德生教會的第一個神蹟。

德生教會的神蹟還不只於此,設立十年之內,會友人數包含主日學已接近300名。這部分要歸功於邱牧師及牧師娘,十幾年來不分寒暑,終年騎著他那一輛老舊的「鐵馬」穿梭於前金、苓雅區的大街小巷之間,挨家挨戶地探訪每一位會友,並關懷他們的家庭。邱牧師勤奮地作工,對長執同工們的要求從不放鬆,大家在他的精神感召之下,無不樂於參與搭配,做好教會各項事工。

邱牧師娘也是一位勤儉耐勞的姊妹,記得在早期教會還沒有僱用堂工的那一段日子裡,禮拜堂的清潔工作,幾乎全由她一人包辦。當她罹患鼻咽癌時,她亦不辭辛勞的繼續服事,她這樣愛主、愛教會勝過愛自身的行為表現,已深深的烙印在大家的心裡,令人難以忘懷!

金句:『上帝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

(羅馬書八章3137節)

只是

最近在計畫自己一年一度的旅遊, 從開春至今, 好幾次想要出去好好放鬆自己, 都無法成行, 好像上帝認為我應該暫時留在家裡, 公司, 努力工作先 ........
十月份..... 醞釀極久, 想到武陵, 雪覇國家公園去, 自從看了張作驥的作品 "聖稜的星光", 就一直非常嚮往 .......那樣的山, 那樣的天, 那樣的情.......
對於上帝的巧手, 我一直著迷不已....... 而我也確信, 我是個標準的 "野孩子", 呵呵呵 ~~~~
昨天無意見看了一個故事, 只記的是 "美人晚點名" , 介紹一對夫妻, 富家女嫁給原住民, 而他的先生, 得了氣管癌.... 夫妻間, 不離不棄, 看了很感動, 我雖然已經不記的他們的名字, 但是他們 "堅真" 的眼神,  讓我真的很感動....
近日媒體, 政治, 紛紛亂亂, 電視都不想打開, 而我也只搜尋一些讓自己快樂的節目來看.....
今天是週末, 一早醒了, 洗衣, 整理家裡, 出去買菜, 幫姊姊拿眼鏡, 騎著單車在台北市區閒晃,  天氣很熱, 曬的頭很昏 , 信義路因為挖捷運, 讓騎單車的人, 很難行....... 我只好猛往巷子裡鑽 ....
反倒是讓我見到許多有趣的店, 我發現台北人, 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有人賣, 什麼稀奇古怪的店都有人開. ........
一個輕鬆的週末假期 ......
回到家, 因為一直不喜歡冷氣, 悶悶發燙的床, 躺在床上, 迷迷糊糊睡了一覺 .....
打開電腦, 想把今天的感想, 寫在部落格上....
ㄟ~~~居然還有33個人來逛過, 有趣 ......不知道是朋友? 是家人?  還是陌生人? .......
總之, 不管你的心情如何, 與大家分享我的心情, 是愉快的 ......
向來, 可能是射手座的關係, 我喜歡分享, 喜歡大聲說出自己的感動, 喜歡這樣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 .....

德生週報-95/07/30

下一步如何走               

力宗暐牧師

經:歷代志下十章1214節 使徒行傳十五章111節 提摩太前書四章12                    

壹、前言

從五月中旬鼻子開刀,六月初急性闌尾炎開刀,隔兩個禮拜又發現腎結石,可說是身子瘦了一圈,但也感謝親愛的弟兄姊妹的關心與代禱。住院期間,思考神到底要我學習什麼功課,也計畫將來的服事道路。這也就是醞釀岀今天主題的雛型「下一步如何走!」。

我們若是會走棋奕的兄姊,不論是象棋或跳棋,常常都會思考下一步,甚至再來五、六步要如何佈局。

若是爬山、或是開車找路,走到分岔路,也是思考下一步如何走。

政治每走到某個階段,就要思考「下一步如何走」,如同兩岸關係、選舉結果揭曉後、甚至目前的陳水扁總統執政團隊和在野黨的角色,都應該思考下一步如何走。

企業、公司面對國、內外大環境的變遷,也會思考經營策略和組織的重建。機關學校、甚至個人,到了週年紀念、生日時,也都會定訂新的計畫與目標,為了要與現況有所不同。

所以,我們知道,依據時勢和本身當時的條件,做適當的調整與更新,這是必然應變的態度。可是,當教會面對瓶頸或停滯,卻常常無法勇敢突破而裹足不前,搬出過往與傳統攔阻討論的空間,這種事情反倒常發生。

美國通用汽車執行長魯茲剛接任董事長時,一位資深新聞工作者請教他的作為。他回答說:「我們會更強調右腦創意,……,我看我們是在藝術事業裡 (I see us as being in the art business) ( 通用汽車基本上 ) 是藝術事業,娛樂事業,與行動雕塑事業,只是也剛巧位於提供運輸載具的行業罷了。」

SONY 公司在八十年代期間,於北美、歐洲、日本,甚至全世界,以「產品海」戰術,推出一波接一波共五百餘型隨身聽 Walkman 機種。通勤、上學、慢跑、海灘打排球 各種情境,各種市場區隔,都有適合的 Walkman 推出,完全不留一點市場空隙給競爭者喘息空間。 SONYWalkman 十年全球霸業的表現,既強悍又絕不留情。

不過二十年後,風雲流轉。蘋果電腦的 iPOD Personal Audio 新小霸王之姿睥睨全球。自二00一年十一月首次亮相以來迄二00四年底止,三年之內已累積出貨一千零三十一萬台,一路朝 SONY 隨身聽的三億四千萬台市場顛峰強悍邁進。若是我們眼所見的是困難、不可能,那將無法造就上述的成功企業,基督徒的使命是否也該如此?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天某個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裡,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在井裡痛苦地哀嚎著。

最後,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章去把牠救出來,不過無論如何,這口井還是得填起來。

於是農夫便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牠的痛苦。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泥土剷進枯井中。當這頭驢子瞭解到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哭得很悽慘。

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後這頭驢子就安靜下來了。

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出現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當剷進井裡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牠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剷進的泥土堆上面!很快地,直到這隻驢子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後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步地跑開了!

就如驢子的情況,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裡,會被各式各樣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而想要從這些「枯井」脫困的秘訣就是:將「泥沙」抖落掉,然後站到上面去!

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挫折就是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泥沙」;然而,換個角度看,它們也是一塊塊的墊腳石,只要我們鍥而不捨地將它們抖落掉,然後站上去,那麼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我們也能安然地脫困。

如果我們以肯定、沉著穩重的態度面對困境,助力往往就潛藏在困境中。一切都決定於我們自己,學習放下一切得失,勇往直前邁向理想。我們應該不斷地建立信心、希望和無條件的愛,這些都是幫助我們從生命中的枯井脫困並找到自己的工具。

你也在井裡嗎?換個角度,出路無限。」

 

貳、本論

正值德生教會設教42週年之時,我們不妨透過三個層面,再次思考德生教會下一步要如何走?

一、成長空間

  從前有一個人,他要返鄉下,於是擔住一擔重物,走在路上,邊行邊走又邊叫著:「唏呵!唏呵!」,剛巧有一駕貨車經過,司機見到這個人如此辛苦就動了慈心,於是停了車,叫那人上車尾,要送他一程,那人上了車,於是司機就開車,但當車子行了不久,司機聽到後面傳來一些聲響,他仔細聽清楚一點,聽到車後面傳來「唏呵!唏呵!」聲,司機覺得奇怪,就停了車看個究竟,原來那個人無錯是上了車,但他卻沒有把在肩上的重擔放下來,他仍然是站在車尾擔著他的重擔。

很多時候,我們基督徒也像這個人,把重擔帶到神面前,祈禱以後,不但沒有放下重擔,反而又把重擔擔回去,並沒有真正的交托。

代下 10:12-14耶羅波安和眾百姓遵著羅波安王所說「你們第三日再來見我」的那話,第三日他們果然來了。羅波安王用嚴厲的話回覆他們,不用老年人所出的主意,照著少年人所出的主意對他們說:「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我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這是完全沒有討論空間和轉圜餘地,而且也全盤推翻傳統和既有體制。

有時候,我們發覺教會同時在做相反的事。擁有眾多信徒,但大部分的基督教教會卻好像都沒問過自己的使命是什麼?真正該持守的信仰精髓和實踐力都沒展現出來。

  這種到了後現代有關對使命的亂七八糟狀況,一定要改變過來。新的教會必須界定,或者重新界定自己的使命。當然,各地教會依體質與環境會有不同的考量重點;但是,麥拉倫在他所寫的«教會大變身»提供四個超越一切的價值:

 1.讓基督徒更多2.讓基督徒更好3.成為真正的使命群體4.讓世界蒙福

哪一個是首要的呢?

  顯然,四個使命都要做,但按什麼次序呢?有人會主張,列在第二的應該優先。為什麼呢?因為屬世的、名義上有信仰的大眾歸主後,一定要由原有的基督徒來栽培。所以,更多之前,要先有更好的。當然,也會有其他的立場。或者,這些事就如脈搏跟腦波一樣,對生存一樣重要。

其實,要是我們真的在培養更好的基督徒,他們自然會關心傳福音,領更多人歸主;要是我們真的期望傳福音成功,就知道必須面對把信徒帶得更好的要求。所以,到後現代時,當我們把兩個任務併起來,合稱「栽培信徒」,我們或許會做得更棒。

  

二、正統與傳統

徒15:1-11讓我們看到,對猶太教「正統神學」、「正統教義」、「正統傳統」來說,初代信徒是「異端」。但是諷刺的是當代的猶太教徒與基督教徒所看的「聖經」皆是同一本「舊約」聖經,而「舊約」就是上帝的話語。終結的原因是「耶穌基督」。當「真理的本體」、「道的本體」、「話語的本體」來到他們當中時,他們反而拒絕了祂。這是為什麼?因為這群猶太教信徒所讀的摩西律法的「道」,只是他們神學家所思想出來、詮釋出來的「道」,而不是摩西和歷代先知與神面對面活生生的「道」。

聖經釋經學的「上帝」與真正面對面的「上帝」是不同的上帝。一個是「字句的上帝」,另一個是「生命的上帝」。而猶太教徒所敬拜的上帝,所期待的彌賽亞是「猶太神學」、「舊約神學」、「摩西五經」、「先知書」釋義出來的上帝;而這個上帝是寫在「字句中」,不是寫在他們「心版」中。他們所信的上帝是一位「神學的上帝」、「教義的上帝」、「律法的上帝」、「傳統的上帝」、「文化的上帝」,但卻不是那一位道成肉身「活生生的上帝」。

    所以教會團體和信徒個體經驗的眾多傳統(traditions)所代表特定團體的特定行動、儀式、禮節、行為、習慣,絕對不可以高過我們同心核心價值的基督教信仰的傳統(tradition)。

 

三、及時行動

提前 4:12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保羅當他漸漸年老的時,也委派年輕的提摩太為執事,勸勉他。

台語俗諺中提到「蟬要吱,也著百日勞苦。」意為蟬若要能在樹梢爭鳴,已經歴10年之久的地底生活,何只「百日勞苦!」這也間接鼓勵刻苦準備精進並願為神所用的弟兄姊妹們。

另一句「著魯,則會做祖」也充滿著智慧。阿公、阿媽必須要能忍受孫子的炒煩,才能獲得他們的信任,並得著尊貴的稱號阿公、阿媽。所以,要有快樂就必須有義務,要享受屬於上帝國一切的福樂,也必須用智慧耐心並思考自己應盡的本分。

我們德生教會要成為新的教會,就要用心的眼光才會有新的看見,50人、200人、600人、1000人和5000人的教會的牧會方法和管理是完全不同的。

麥拉倫分享,如果我們活在新的世界,就需要新的教會。而活在新的世界,就要:

1.大膽突破,勇於改變:分辨何謂教會的翻新、復原與改造;並著重後者。

2.重新界定使命:把使命澄清、簡化為:「讓基督徒更多,讓基督徒更好」,成為真正的使命群體,讓世界蒙福。

3.練習系統思考:把教會計畫,看成息息相關的系統,而不是應急方法。

4.小傳統貼換大傳統:分辨教會裡的眾多傳統與基督信仰的傳統,把重點從前者移到後者。

5.將神學復興視為藝術和科學:別再以為神學只是技術性的訓練,認為神學的答案是早已知道的;而要求真、求美,讓神學再次擁抱春天。

6.設計新的護教學:找新鮮的方法,向後現代的頭腦傳福音。

7.學習使用新辭令:舊的溝通方式在新世界越來越無效;必須找出論述合時宜的新方式。

8.放棄過時的體制:採用新的典範來作教會的體制,依據規模、牧區、資源、策略定期重新規劃。

9.讓宣教事工脫胎換骨、推陳出新:明白世上目前宣教活動的危機,幫助發展新的宣教運動。

10.向前看,看遠一點:把希望寄託在未來,而不是過去,探討新的末世學。

 

參、結論

當週遭正值風雲變色之際,你偏好留在教會安穩的小窩中。或者,你願意穿上雨衣,踏出戶外,親身感受狂風驟雨的威力?是否願意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試著了解外界的變化,試著找出生存之道?

麥拉倫鼓勵牧者及關心教會的會眾,拋開舊地圖、舊習慣,試著尋得適合自己的路線。我們進入後現代世界時,必須問自己幾個不好答的問題:世界是一座山,要被砍伐、露天剝採,好讓教會得益嗎?還是說,教會是為了讓世界好,讓世界蒙福而存在的催化劑?你知道我們必須選哪一個答案。

紐畢真在他所寫的《有使命的教會》(The Missional Church, Eerdmans出版,1998)點出的二個遠景,一方面要「讓群體肩負使命」,另一方面要「讓使命造就群體」;認為教會的本質就是一個使命群體,群體存在,是憑藉使命、在於使命,也是為了使命。然而,群體不只是實用的使命工具而已。使命本身讓人在耶穌基督的靈裡,建立真正的群體(也就是神的國度)。

順服主任牧師在神那裡所領受的異象,用合一的心志共造德生教會無限的未來,這是我們德生教會下一步所要走的。

 

∮會友園地∮            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            蔡孟穎醫師

 

提摩太前書四章8節: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

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

聖經的奧妙,在於同一經句,不同人不同時期恭讀,上帝都會賦予不同的新意,使讀的人得益處。以上述經文為例,初讀之時,映入腦海的訊息是,操練身體,對生理健康有好處;操練敬虔,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所以對心理和靈魂都有好處。由於保羅是傳道人,所以他認為後者的好處更大、更多於前者。然而,作為一個醫生,自己染病之後,再讀到這句經文,聖靈卻給了我不同的啟示。

就字面上的邏輯來推論,「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既已點出敬虔凡事都有益處,那麼敬虔的益處應包含操練身體的全部益處,也就是生理上的益處。是不是這樣呢?我想用現代醫學的觀點來證明。

首先要先定義什麼是操練身體,什麼是敬虔?操練身體,一般的聯想可能是上健身房、游泳、打球、慢跑等。如果以一個現代術語「運動(exercise)」來定義,大部分的人應該都可以接受。英文的詹姆士王欽定本用的也是同一個字彙。敬虔就比較難了。欽定本在這裡用的是Godliness.氏大辭典,它比我們也譯做敬虔的另一個字「piety」要高級一些,是所有可稱為piety的善行的總稱。另外在網路字典,dictionary.com中,它定義這些行為包括知識(knowledge)、崇拜(veneration)、情感(affection)、依賴(dependence)、順服(submission)、感恩(gratitude)、與服從(obedience)。簡單說,就是食衣住行都完全的敬神、愛神、與仰賴神。這是什麼樣的一種情況呢?慚愧的很,我達不到這樣的境界,無從體會。但主耶穌再約翰福音八章31-32節中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使徒保羅在加拉太書51節也說:「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是的,可能是那種自由的、擔子輕省的感覺。用新世代的話來講,就是壓力釋放,不再有壓力了。

於是我們以「運動」來代表操練身體,以「壓力釋放」代表敬虔的果子,來看它們對身體產生的影響。人吃五穀雜糧,難免會生病。疾病有數千種,但我最關心的,還是我自己的病,「腎細胞癌」。我就以「腎細胞癌」為例,以科學的証據來檢驗,看運動與壓力對這疾病的影響。以下的摘要,是我以運動(exercise)和心理壓力(psychologic stress) 這兩個關鍵字,搜尋醫學文獻Medline的結果。

腎細胞癌最重要的兩大預後因子,就是免疫與血管增生。它的成因,已知是因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無抑制性的大量分泌所導致。而傳統的治療方法,除手術外,只能以干擾素甲(interferon-)或介白素2(IL-2)行免疫療法。所以,我們以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與免疫這兩個面向來探套對這個疾病的影響,應該是貼切的。

先看運動對腎細胞癌的影響。就實證醫學的觀點,現有的文獻均沒有辦法證實運動會增加或減少這個疾病的發生率。但就分子生物學的觀點,運動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其接受體有強烈的促進作用。對於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已經過多的腎細胞癌來講,無異於火上加油。而且這個系統的過於亢進,更是舖平了癌細胞轉移的康莊大道,想想實在不太妙。再看對免疫系統的影響,運動增加了很多促進發炎的細胞激素,如腫瘤壞死因子甲(TNF-)與介白素6等;減少了我們賴以治療這個疾病的細胞激素,介白素2;之外,身體賴以殺腫瘤的細胞,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s)CD8淋巴球也減少。就資料數據來看,這些結果對腫瘤都是負面的。雖說它也增加了淋巴球的分化與成熟(可能是正面的),但正負相抵,好壞效果殊難逆料。

再看壓力的影響。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實證醫學的文獻探討心理壓力對腎細胞癌的影響。但動物實驗與體外實驗顯示,壓力與伴隨壓力而來的腎上腺素分泌的增加,卻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有促進作用。臨床數據也顯示,社會壓力的上升會導致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增加。就免疫觀點來看,壓力會增加腫瘤壞死因子甲(TNF-)與介白素6,減少介白素2、自然殺手細胞、與CD8淋巴球,影響是全面不好的。以此反推,減少壓力對腎細胞癌患者應是有利的。

這樣所呈現的面向就較清楚了。操練身體,也就是運動,似乎利弊互見;而敬虔的果子,釋放壓力,則百利而無一害。因此,「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這句經文,不只適用於應許的心理層面,對身體的健康,也一樣可以成立的。而且,由於機轉的共通性,這種情況也可能適用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其他癌症的轉移,具有其普遍性。

信仰的前輩常講:我們讀經,不光是我們在讀,聖靈也藉由經文在讀我們。藉由今天的經文,我深深地體會了這句話。感謝主,讚美主,哈利路亞。

附註:以上文章,不是醫學論文,只是病後雜感,其中的推論,自知多有疏漏,走筆之時,也深感個人的愚魯無知,還望諸位弟兄與先進有通達者,能不吝賜教,以指證末學的謬誤、啟末學的茅塞。弟兄與先進們榮神益人,必能得那厚赐人智慧,不斥責人的神的賜福。

金句:『信心是與……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
(雅各書二章2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