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菁寮的古往今來-P2

接著之前的 P1 .... 這篇也剛好是 我的世界中的第 500 篇文字,  很高興這篇剛好寫到 爸爸故鄉事,  菁寮的古往今來 ....
五, 聚落再現
1980 年代,  台灣發展經濟,  影響環境生態,  以及造成嚴重的城鄉發展不均,  "米比水卡俗, 做田足不值",  農村變成弱勢,  農業人口日趨老化,  而這也成了政府於 1990 年代開始 "社區總體營造" 計畫的社會背景...
1998 年 菁寮地區在墨林村長積極推動了一系列社區總體營造計畫,  包括 : 恢復藺草編織,  藍染技藝,  營造親水公園 及 成立農村文物館,  保存農村生活集體記憶,  凝聚地方認同感...
"無米樂故鄉" 新時代
進入 21 世紀,  台灣面臨全球化挑戰,  近年來,  菁寮也嘗試以 "嫁妝文化街",  "稻米藝術節"..  等 較大的型節慶活動, 來行銷地產業特色...
也或許是因為後壁菁寮的好田,  好水,  好米,  讓這裡不因為工業極具發展,  得以相當完整保存傳統農村聚落景觀,  包括.. 古厝,  老街 , 教堂,  碾米廠...  等建築與設施,  也因而經常成為電影,  電視劇畫面取景之地,  迄今也超過至少 30  部以上的影片在此取景...
2004 年,  由公共電視籌拍, 發行,  探討台灣農村面臨 WTO 衝擊紀錄片  "無米樂",  上映後一路發酵,  引起社會關注,  而紀錄片影片背景-菁寮,  也跟著紅了起來,  2006 年更因主角 崑濱伯, 榮獲 "全國冠軍米" 頭銜後,  更使菁寮成為遊客最喜愛造訪的農村...
      
當這部片引起關注時,  姊姊,  姊夫,  也取得這部片子,  介紹給爸爸看,  爸爸說,  崑濱伯比他年長,  是他小時候鄰居大哥,  與大伯他們是童年玩伴,  而爸爸與崑濱伯的弟弟玩在一起,  在 2008 年,  我環島到後壁時,  特地去拜訪他,  他還記的大伯,  也記得爸爸,  讓我很驚訝, 興奮...
    
    
展望農村新未來
"無米樂"  效應帶來地方旅遊產業,  也吸引在都市的菁寮子弟陸續返鄉投入營造工作,  除了導覽解說服務及搭牛車,  吃割稻飯.. 等體驗活動,  社區居民以創意與巧思將傳統的茄芷袋,  打包袋,  及 藺草編織技藝,  加入時尚感,  成為遊客喜愛的社區工藝品..
在這次過年回去,  看見這些 許多傳統的東西變身為新的創意,  而遊客或許只是一時好奇,  或 新鮮感,  來到後壁, 菁寮,  但是我希望,  這不是只有曇花一現,  而是能將台灣最傳統的農村文化,  美德,  讓更多人明白 清楚過去台灣農村生活,  農民是如何 "討生活" , "與天爭" ,  讓下一代更珍惜這塊滋養眾生的大地...
卸下 "無米樂" 光環,  農村魅力是否是能持續? 菁寮擁有豐富的有形,  無形文化資產,  希望可以透過村民的努力, 讓這個寶貴資產得以永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